培育劳动少年 描绘“耕耘”画卷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培育劳动少年 描绘“耕耘”画卷

■许卫兵 许金杰

踩着松软的土路,迎着初升的春光,轻闻鲜嫩的草香,聆听雀儿的欢唱,孩子们提着小桶、扛着锄头、握着铲子走向田边……这幅“昼出耘田”画卷的主角正是我校“耕耘社”的“小农夫”们,他们的目的地是我们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青青南菜园”。

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自成立起,一直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结合地域文化、资源特征细化劳动任务清单,优化劳动课程体系,重组劳动实践项目。学而知之、知而行之、行而乐之,我们努力让学生成长为新时代背景下会劳动、爱劳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走近劳模,知劳动之魂

我们找寻社会资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发“走近劳动模范,传承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塑造专题实践项目,寻访家乡劳模,品赏校内雕塑,走近劳模老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乡海安,孩子们寻访到的有全国劳模、农田“杂草克星”——海安田庄村农技员徐玉时老人,有全国粉末冶金行业资深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巾帼创业排头兵——海安鹰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申承秀,有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储粮南通直属库有限公司仓储科科长蔡可华。

“我听了徐爷爷的事迹后,渐渐明白了劳模就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到完美的人!”“听了申奶奶的故事,我心潮澎湃。我要学习她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长大后为国家作出贡献。”孩子们在参与寻访家乡劳模活动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真切感受到劳模们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海安是建筑之乡,我校有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建筑行业工作,大部分时间泡在施工现场,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为了让孩子们多了解家乡的品牌,理解父母的工作,2018年,我校以“乡土之爱、家国情怀”为主题打造“工匠铸魂”鲁班雕塑景点,并开展“品赏校内雕塑”活动。孩子们通过观赏鲁班像、了解鲁班奖,以雕塑为媒,和家长聊工匠精神,既了解了父母的工作,又增进了亲子间情感。

我校办学近10年,已有数学学科周正娟、科学学科徐阳两位老师获得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孩子们听周老师讲述备赛经历,感受数学之美;参观徐老师备赛的实验室,体会成功背后的汗水。

劳模精神催人奋进,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劳动精神永不褪色。“走近劳动模范,传承劳动精神”校本化劳动项目的开展,让劳动模范成为学生崇敬的人生偶像,引导孩子们勤奋做事、勤勉为人,争做校园小劳模。

亲近自然,行劳动之举

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强化思想上的认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把学到的知识、习得的技能,内化为优秀的品质,并传承下去。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兼顾学校可利用资源,开发《劳动评价手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我校成长的10年,也是《劳动评价手册》迭代更新的10年,内容从生活自我管理的劳动,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小探索,再到校外基地的大规模种植。

2013年,我校创办的第一年,当时只有一年级,学校策划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当合格的小学生”主题实践活动,明确规定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的时间,并利用每周班会课,让学生交流本周开展了哪些劳动,做得如何,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好胜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由此在他们心中萌芽。

校园二期工程施工前,我校有闲置土地,这片土地就在师生们的手下变成“开心农场”。大家移栽油菜,种植大豆、茄子、西红柿……随着对劳动教育的思考不断深入,我们把《劳动评价手册》中的“每周一评”升级为有固定劳动时间和项目要求的“每日一评”。时光荏苒,孩子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肯吃苦、能坚持的优秀品质。

我校逐渐由一个校区拓展为4个校区,其他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我们就从边边角角划出少许土地供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本部校区则主要在校内开展无土栽培、菌类种植等项目。经多方努力,我校于2021年租用驻地村委会近2000平方米土地建立“青青南菜园”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劳动评价手册》再次提档升级,从原来的生活劳动拓展到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包含详细的劳动清单、具体的评价指标,成为学生小学6年的劳动行动手册。

课程生根,育知行合一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实践育人,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主张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由此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为此,我们开发“下农田、干农活”系列劳动实践项目,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农村、回到老家,下农田、干农活,参加真正的农业生产,经历出力流汗的过程,将书本上学到的种植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真实的劳动环境中。

金秋十月,稻谷收获的季节,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地处里下河的白甸田间,束紧裤脚,踏进松软的稻田,捡拾稻穗,体会农民的辛劳,感受收获之乐。村民的悉心讲述,让孩子们了解了水稻的生长历程,包括选种、育苗、插秧、除草、洒药、收割、脱粒、晾晒等诸多环节。半天的活动,孩子们虽汗流浃背,但干劲十足,意犹未尽。有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在这次实践中,我懂得了要节约粮食、保护环境;还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

海安还是著名的“茧丝绸之乡”,不少家长都是养蚕的高手。我校与雅周现代农业园合作,把孩子们带进桑田,采摘桑叶,和养蚕工人一起处理蚕沙,和爷爷奶奶们一起摘茧。即便采桑叶时臂膀被不知名小虫咬红,摘茧时手指被方格簇刮出了肉刺,孩子们也强忍疼痛、默不吭声,坚持到任务完成。这种在劳动中流汗的经历,很难被忘记,而一旦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可以伴其一生。

项目化、校本化的劳动实践活动,让课程落地生根,扎实生长,逐渐形成以学校为圆心,以家庭生活为基础,辐射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体化劳动课程样态。学生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滋味、习得劳动本领、创造劳动价值、品味劳动成果、掌握劳动技能、感悟劳动真谛。

(许卫兵系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许金杰系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教学科研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