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行如暖阳,做有思想的教育者
■刘玲玲
行为源自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智慧跟进,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教育果实。教师的专业成长既需要思想的“凝视”,又需要扎根教学实践;既要总结以往的教育智慧,又要观照未来的教育走向,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审视自我的成长。
深情“凝视”,做有思想的教师
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毫无意义,未经凝视的教学毫无意义。”凝视是对世界和自我的观照,彰显着思想的力量。这种力量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学习中来,从反思中来。从“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到“要给学生一碗水,需要有长流水”,变的是源头活水的需求量,不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与成长要求。教师究竟应当有什么样的视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彭钢教授回答了笔者的困惑:一名教师要有国家视野、文化视野乃至国际视野,站在国家角度考虑“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教师首先要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把情怀写在校园里,真正做到“一心为教育”“全心为孩子”。教师扎实丰厚的思想底蕴来自学习,来自阅读。没有阅读就不会有新鲜的思想,也不会有新颖的理念,更不会有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方法。教师常常被琐碎的事务所干扰,经验也罢,教训也好,及时总结反思就可以厘清认知,形成新的有价值的思考,有利于改进工作。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要阅读、写作,不然思想得不到淬炼。只阅读不写作不行,写作是阅读的总结。”是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拥有自己的思维,不至于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把阅读的知识纳入认知框架,转换成自己的思考,就可以成为驾驭自己思想的武器,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外显、传播。
教育的姿态:向上飞扬,向下沉潜
成尚荣先生说:“向上飞扬,向下沉潜,是每个人生活最好的方式。”笔者认为,这是生活方式,更应该是教育者的行走姿态。
“向下沉潜”强调实践中的“耕耘力”。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沉潜”于课堂。教师的主要活动是课堂教学,上好课是教师的专业硬核能力,每一堂课要“上实”“上精”“上活”。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芙蓉楼送辛渐》一课,笔者深受启发。在执教《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笔者以读画面的方式再现送别时的场景,通过朗诵、吟唱、小组讨论等多种扎实有效的活动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厚意蕴和丰富内涵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与深切的共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析、鉴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遵循新课标精神,笔者推出了“和谐互助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在市、县各级学校推广,笔者也因此荣获“东海县课改领航教师”的称号。因此,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将“研究目标和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把课程改革贯穿于教学之中, 才能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向上飞扬”强调价值的人文回归。教师对教育规律的把握程度、认识水平,深刻地决定着教师的教育境界。作家三毛学数学的悲剧故事让人印象尤为深刻。数学老师不信任她而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她产生了影响一生的负面效果。“教育的最有效方式不是强制而是心悦诚服,不是暴力而是非暴力,不是驱逐而是内生。”笔者深以为然。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他们会有喜怒哀乐,也会有智力、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别,教师绝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只有真正爱孩子,将对他们的关爱融入日常交流中,以行动温暖他们,让他们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信赖老师,愿与老师倾诉,教育才会有积极的力量。
走在教育路上,穿枝拂叶,处处是成长的惊喜,时时有翻涌的浪花。做教师日复一日,其实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师生交流中的动人话语,学生成长路上的坎坷,某些青春非走不可的“弯路”与教师的指引,都是不可复制的素材。现实与我们追求教育的理想和浪漫并不矛盾。我们可以拥有广阔的蓝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脚踏实地,大步向前。一路走来,教师教育学生也是一场修行。教师心中有爱,学生才会眼中有光;教师行如暖阳,学生才会成为温暖的人。
(作者系东海县和平路小学教师,连云港市333工程培养对象,曾获连云港市课外阅读指导课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等论文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