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一位语文老师的理性突围
——读《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原理、方法与案例》
■刘娟
《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原理、方法与案例》
闫存林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近日读到闫存林的新著《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原理、方法与案例》,该书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作者围绕语文学习的原理、方法,以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为突破口,用丰富的案例全方位地展示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具有自我否定、
自我超越的挑战精神
闫存林在后记中说到在他已经从教十多年的时候,有两个女生当面跟他说:“闫老师,我们都高三了,您的复习课效率是非常低的……”听到自己的学生当面说这样的话,闫存林惊讶、自责。在学生反馈的第二天,他勇敢地向同学们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问题,并开始主动了解学生需求,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心声成了闫存林改变自己教学的动力。
从2017年起,闫存林开始研究以核心任务推进的方式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他始终认为要以驱动性的学习任务贯穿学习始终,这样的任务设计可以真正摆脱以“教”为中心的影子,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闫存林在书中暗示着一个观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只是教师表演才华的场所。他通过一个个案例,让读者感受到如何通过核心任务的设计,真正将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落地课堂。
从静水流深到直面挑战、深刻反思、理性突围再到创新改变,一路走来,闫存林的教学之路布满艰辛也洒满阳光,他始终沉浸在一场学习变革的兴奋之中,也一步步实现自我成长。正如李希贵校长在序言中所说:“任何一个领域的领跑者,无不具有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品格。”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敢于迈出舒适区,无论何时都不要拒绝自我成长。
具有清晰简洁、
操作性强的教学指引
闫存林清晰地指出了从单篇教学、专题教学到任务群学习的不同,指出双基目标、三维目标存在的不足,他认为要吃透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进一步落实到语文的核心素养,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核心素养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达成的必经途径。
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闫存林认为要重视两点:一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二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书中的前三章在细致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确定学习目标。他强调,我们应该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来确定学习目标,尽量用到一些具体、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而且动词应该直接指向学生的具体行为。
回想以往,很多老师在撰写教学目标的时候经常用到一些比较模糊的动词,比如欣赏、感受、领悟、探究等。闫存林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要从语言、思维、价值等不同维度清晰描述学习目标。
具有任务驱动、
真凭实据的实践成效
梁启超先生说过:“语文要一束一束地教,而不是一篇一篇地教。”闫存林也提倡要整体把握、整体设计,在展开一个学习单元之前,需要提出核心问题,结合核心问题来设计核心任务和几个关键任务,借助任务来推动学习。
任务式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针对设计学习任务中的每个关键环节,闫存林都结合真实案例,呈现全面的操作细节,让读者深刻了解“从教到学”的变化。佐藤学说过:“在未来的学校里,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站在讲台上灌输知识,而是学习行为的设计者,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做出反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闫存林也用朴素的文字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转变角色,不做灌输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评判者,同时也应该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设计的学习任务要有挑战性、驱动型、可操作性、有选择性、有承载学习目标、有表现性成果。
一次阅读就是一次成长。读完全书,我深刻领悟到:要设计好核心任务,老师应该胸中有全局,把每个单元的教学要点置于整套课本的结构网络中去理解,整合相关资源再进行任务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帮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书中,闫存林对“任务群”的设计非常巧妙。比如学习《老人与海》时,让学生以老人的口吻给年轻男孩马诺林写两封信;比如阅读《西游记》,让学生合作插写一回《西游记》;比如学习祭文单元,给曹孟德撰写一篇祭文……从这些丰富的案例中,我们感受到任务驱动式的学习,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关注了学习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