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永远在路上

■许志勤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选择教师这条路?

我会笑着说,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你想听听吗?

选择教师这条路,是心之所向,是寻梦而行,是一路追光。还记得1993年从扬州大学化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入职江苏省泰州中学的第一天,临出门,做了一辈子教师的父母叮嘱我:“只有真正爱学生才能站得稳这三尺讲台,只有真正理解‘教师’这个角色的意义,才能担得起这份责任。”从此,“爱”和“责任”成了照耀我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的阳光。

积跬步,向前行

刚踏上教师这条路,第一道难关就是课堂教学质量关。记得初上讲台那会,面对学生和家长挑剔与质疑的目光,我也曾有过困惑和苦恼,但却不曾有过退缩和放弃。我知道,我首先要做一位让学生瞧得起、站得稳讲台的老师。在向目标而行的路上,有热血,有感动,有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也有自己的艰辛努力。我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来钻研教材,请教资深教师,听课备课。我从提前一周备课,到根据学情反馈微调优化,到每节课清晰地讲授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再到课后反思、批改作业、个别答疑,一环套一环,步步落实,从不敢懈怠。我早晨7点前到办公室,晚上10点后才下班,学生形容我的作息时间是“早七晚十”。他们也都知道,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只要有困难,任何时间都能在办公室找到我。

日积跬步,笃定前行。3年下来,我所教的班级高考化学成绩全校领先。班里好几位学生填报师范专业,其中有一位学生的父亲对我说:“全家一致支持孩子的决定,一定要考师范院校,而且要学化学,就是要做像您这样的老师。”那一刻,我眼中幸福的泪水几乎夺眶而出。我想,在教师这条路上,我们和学生互相路过对方的生命,在这一场相遇中,他们因我们而拓宽了生命的维度,我们因他们而丰盈了人生的厚度。我能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他们一程,就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道虽远,行方至

常规教学得心应手之后,我没有在舒适区躺平,而是选择了学科竞赛这条路,主动担任学校化学竞赛教练。我翻出大学课本再学习,买了一堆竞赛教程刷题目,节假日和学生一起泡实验室,努力在这块本不熟悉的领域深耕。

当时,学科竞赛这条路对我和学生来说都意味着陌生、困难和未知,但我们坚持摸索前行。虽然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在冰封的土地上培植出怒放的蔷薇。我负责指导的一名学生在第39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登上了这一领域的最高领奖台,这时我终于体会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含义。

平坦的路固然好走,泥泞的路上更能留下爱与责任的脚印。记得那年指导学生小周参加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在决赛笔试时,他的一道大题可能出现了较大失误,出赛场后孩子将自己关在宾馆房间里,已经无心参加第二天的实验比赛。那一刻我心里想到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我理解他的懊恼,理解他的担忧,理解他一路披荆斩棘走来的不易,理解这对一个16岁的孩子打击有多大。我知道,空洞的安慰和鼓励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对他说:“冲刺金牌固然是我们的目标,但更大的收获是我们一路闯关的过程和体验,就算后续不参加实验比赛,咱们今天也要弄清楚笔试中的疑问。”孩子抬起头,眼神不再迷茫,而是燃起了希望。我们一起查找文献、请教专家,一直忙到半夜,终于确认了他的答案有一定的合理性。窗外的月光洒进室内,也照亮了孩子的脸庞。在接下来的实验比赛中,小周放下心事,超常发挥,最终取得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金牌,此后顺利进入清华大学。

荣誉固然重要,但奖牌背后学生的心路历程更让我深思。学生经常会有对自己未来的焦虑,而老师一路的倾情相伴、悉心指导,在这艰难前行中的坚忍执着,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行不止,路无尽

教育不光是为了赶路,更是为了感受路。当关注点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观念、思想之后,教育的世界就变得更加宽广。我一直推崇怀特海说的一句话——“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和同事一起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化学知识”。一个学年里,我们带着学生一起鉴别真假蜂蜜、测定甲醛含量、培育豆芽、检测校园银杏湖水质,学生兴趣满满地做实验,组成小组写调查报告和论文。对他们来说,本来枯燥的化学知识、难懂的化学原理在一个个实验中变得生动鲜活。这门课让学生经历过疑问、假设、证实或者证伪的研究,引领其走上一条“从知识到智慧”的路,伴随他们的是化学学科中蕴含的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独特又通达的眼光。

2016年教师节,我们的课程开发团队获学校首届优秀团队一等奖,颁奖大会上我感慨地说:“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有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孩子般的纯粹。只有纯粹的孩子才无所畏惧,一次一次把自己从‘安全区’放逐到‘恐慌区’挣扎,直到把‘恐慌区’变成新的‘安全区’,一路成长,享受这种煎熬中的苦与乐。因为只有我们自己走得远,才能带领学生飞得高。”

同目标,共前行

杨绛先生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从课堂教学到学科竞赛再到课程开发,我一步步前行,虽常常深一脚浅一脚,但也丰富了工作经历,更拓展了教育视野。

每一颗种子与泥土共荣,才能岁物丰成。江苏省泰州中学这片沃土给了我厚实的滋养,同事们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2016年,学校领导给了我全新的任务,牵头负责课程方案的起草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并参与教学管理。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为了同一个目标,我和团队成员在董健校长、封留才校长、王俊鹏副校长的指导下,夜以继日地学习文献、多次到名校学习、反复向专家求教,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完成了《江苏省泰州中学“体用”课程建设方案及实施意见》,通过分层分类分级的课程建设,探索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贯通式培养的校本实践路径。目前我们已完成国家课程三年一体化校本实施方案的编写,并经过一轮实践优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群分数学、语言与文学、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艺术5个模块,通过跨年级、跨学科的校本选修和社团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让个性与特长得到全面彰显,获得最好的成长。如今,学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3个省级课程基地——“数学学习体验中心”“理科学习体验中心”和“文科学习体验中心”,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建设“全科学习体验中心”,让课程基地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在这段一同前行的路上,我和团队成员紧密合作,携手共进,正如李大钊所说,无困难之字,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6年中,我既要上好课,又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还要推进课程开发,常常感到分身乏术,但大家一路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我们的团队总是充满激情,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6年来,以“体用”课程建设为核心,学校完成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改革实验项目《安定书院教学文化的新构与实践》《基于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等三项省规划课题,我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的《“明体达用”:新时代胡瑗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课题获江苏省2021年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走该走的路,做该做的事。从青涩的年轻教师,到学科骨干,再到教学管理者,无论身份怎样变化,我始终记得父母的教诲——“站得稳讲台、担得起责任”。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道路就是生活,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