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基于阅读、经验和反思的学理探求
——读《语文何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罗晓晖
《语文何为: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凌宗伟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何为?真是“大哉问”。
这个问题的答案难以穷尽,不同答案也必定是见仁见智的。在我看来,回答这问题也需要相当的资格,若无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持续的语文学理探求就来面对这个问题,或多或少是有些草率的。凌宗伟老师积数十年语文教学之功,基于专业的阅读、深刻的经验和敏锐的反思,对这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相信这样的答案是经得起检验的。
作者面对“语文何为”这个宏大命题,明确地阐述对语文学科的基本理解,系统地表达了对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这本书分为三编——“我们如何理解语文”,这是关于学科理解的;“好的教学需要好的设计”,这是关于教学设计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天地”,这是关于教学实施的。学科理解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路线图,课堂实施决定实际的教学样貌,三个板块合起来构成了一个体系性论述,勾勒出作者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认识。
《语文何为》并不卷帙浩繁,只是一本小册子;也非高头讲章,多是家常话。故而要言不烦,易懂易会。综观全书,用“专业的阅读”“深刻的经验”“敏锐的反思”三组关键词来描述本书特点,我个人觉得是比较恰当的。
专业的阅读。本书所列参考文献49种,书中提及的著作则更多。研究语文教学,当然需要读书,尤其需要阅读跟语言与思维、学习与教学相关的大量专业书籍。本书中的每一篇几乎都有非常精要的引用,这些启人心智的引文,对论述构成了有力的支撑。利用相关理论成果来阐发对语文教学的学理性认识,指导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这是本书的鲜明特色。例如,参照《设计型思考》设计出“计划(方案)的选择与确定”(《设计思维下的教学设计》),根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设计出“《三国演义》阅读预估”如此等等。
深刻的经验。这种经验不仅表现在书中几个具体的课例中,更表现在作者对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认知中。语文教学是实践性活动,没有深刻的实践经验而谈语文教学,常常是隔靴搔痒。但凡教书十年,没有经验不丰富的;我这里的措辞是“深刻”而非“丰富”,因为丰富未必深刻。本书阐发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可谓言必有中;论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可谓科学得宜。在行文中即可看出,这与作者教学经验的深刻性是紧密相关的。
敏锐的反思。因文可以知人,如苏轼所言“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读这本《语文何为》,可以体察到作者思考之敏锐。本书第一部分“我们如何理解语文”,作者对语文教学乱象的反思,立足根本,思虑深刻,行文偶见凌厉锋芒;第二、三部分论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所论大都基于对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的反思,着眼细节,思致细密,行文严谨周到,对教学的环节与细节都有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学理阐说。
教学是实践性的工作。有了教学实践,自然会获得教学经验;但只有教学经验而没有专业阅读,经验就难以拓展。而反思则是最紧要的——专业阅读因反思而懂得取舍,教学经验因反思而得以深化。在我看来,本书之所以能提出一整套有说服力的教学主张,就是因为全书论述建立在这三者紧密融合的基础之上。
而这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条专业成长的道路。作为教师,并不缺乏实践经验,缺的是经由阅读而“致广大”,经由反思以“尽精微”。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反思,才能升华自己的教学经验,使其逐渐贴近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学理。
“语文何为”,“为”字的读音不同,则可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语文为什么”,“为”字读去声,即追问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一种是“语文做什么”,“为”字读阳平,即追问语文教学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无论怎么读,这本书都给出了作者的答案。当然,不同读者也可给出各自的答案。作为语文教师,我期待着同行们给出更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