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不妨听听“老人言”
■成云雷
记得小时候,祖父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讲了许多生活中的俗语,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我不懂礼貌时,他们告诉我:“舌头打个滚,喊人不折本”“端板凳给别人坐,就是端给自己坐”;当我受委屈时,他们安慰我:“只有仁义过天,没有英雄盖世”……这些“老人言”时刻提醒我要做一个正直、善良、谦虚、有责任感的人。
其实这些“老人言”就是生活俗语,即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语句,是一代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具有地方色彩和烟火气息的语句。它们通常包含夸张的成分,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得交流更加生动自如。听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育。
如今我做了教师,这些“老人言”时常在脑海里浮现,我在教育学生时也会脱口而出。比起一本正经的训诫,这些“老人言”更加有趣生动,也更受学生的喜爱。形象的表达让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做人的准则也暗含其中,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熏陶。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是放在第一位的,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既包括个人品德,也包括社会公德以及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我发现生活俗语的恰当运用,可以成为学校德育课程的适当补充。
在培育学生节俭的美德时,我们可以讲“一顿省一口,一年买头牛”。在食堂用餐时,学生们节约意识不强,遇到爱吃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遇到不爱吃饭菜,扒几口就整盆倒掉,老师们看到了非常心疼。此时,老师可以告诉他们“一顿省一口,一年买头牛”,别小看每顿浪费的一点点粮食,一天天聚集起来就多了。以此让学生们明白节约的重要性,培育学生节俭的好习惯。
在培育学生的文明礼仪时,我们可以讲“进门轻轻敲,三下刚刚好”。 一直以来,学生进老师办公室都是喊“报告”,我认为这样做不合适,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们也用不到这一套。而实际生活中用敲门的方式更为恰当,于是老师们可以教学生“进门轻轻敲,三下刚刚好”。敲一声,代表试探,代表敲门者的到来;敲二声,代表等待对方应答,说明敲门者与自己认识;敲三声,代表询问,意思就是“有人吗?”进屋敲门,是尊重别人的隐私和空间的一种表现,另外敲门的响度要适中,太轻了别人听不见,太响了别人会反感。敲门时不能用拳捶、不能用脚踢,不要“嘭嘭”乱敲一气,若房间里面是老年人,会惊吓到他们。在日常的提醒中,学生们就学会了敲门,也懂得了基本的文明礼仪。
在培育学生宽容大度的品德时,我们可以讲“吃亏是福”。学生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中宝,享受着无尽关爱,但这也意味着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吃不了亏,受不了一点点委屈。学校里同伴之间倘若发生冲突,动不动就要捏紧拳头。这时老师要适时地来一句“吃亏是福”,告诉学生一个吃得了亏的人,是有福气的人,也会被大部分人喜欢和认可。倘若一个人老爱占人家便宜,便要小心了,因为往往容易树敌。一句俗语能够平息怒火,一句俗语学会了宽容,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生活俗语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在教育中使用,这就需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把有哲理的俗语甄别出来,适时地传递给学生,这才是润物无声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