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心中坚定“四个自信”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青少年心中坚定“四个自信”

■陈曦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这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要把讲清楚“四个自信”的内在机理和实践逻辑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加以研究。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紧扣青少年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上下功夫,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作为最鲜活的教育素材,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把成就教育、国情形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在历史比较、中西对比中,既增进朴素情感,又增进理性认同,加快构建“纵横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格局。

我们要在青少年心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科学之路、光明之路,是基于中国历史、国情并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道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征、知识储备水平、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等,讲清讲透道路选择的道理。比如“锡慧青年说”中无锡市南长街小学的教师,通过1949年、1997年、2022年三个旗手的故事,串联起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让孩子们从内心、思想到行动各个层面都认同并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要在青少年心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这是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根本依据。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坚定理论自信。

我们要在青少年心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遗余力地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比如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生态,是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植树造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我们在今年“无锡教育”公众号中精心编发了一组植树节活动报道,几个出镜学校植树的地点,有的原本是荒滩,现在成为风景名片,有的过去是化工厂,现在变身为城市绿地。我们通过这些地点的“身份”之变,让学生感受到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要从细微处帮助孩子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要在青少年心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持久、最深沉的自信,是人发展的基石,也是作出各种判断的基础。我们有绵延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化。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多样丰富的文化成果。无锡市“三全育人”三年行动计划中专门安排了“文化育人”,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无锡特有的人文教育资源,让无锡的学生重新认识家乡,获得对具体的山水风物的文化感知,形成对中华优秀文化以及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江南文化的文化认同自觉,将来走向祖国各地、世界各地,在共鉴世界优秀文化中增进文化自觉,真正拥有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学校时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也要充满自信,不断提升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等,进而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无锡市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