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而不“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忙”而不“盲”

■李涛

回顾我的成长之路,脑海里不知为何首先闪现的竟然是“忙而不盲”四个字。1998年,我从徐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任教。20多年来,我长期担任高中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忙”是自然的。但我的“忙”不是“无心”地“乱忙”,也不是“无目的”地“瞎忙”,而是清醒地“忙”,方向明确地“忙”。

真正让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是在我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三年。虽然前两年我的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同事和家长也对我赞誉有加,可是,学生毕业返校时的一句玩笑话“终于可以不上语文课了!”却对我触动很大。仔细想想,我这两年的语文课除了填鸭式教学,就是魔鬼式训练,除了自我感觉在学生面前挺有“威严”之外,居然找不到一个值得回味的精彩瞬间。那时我才明白,语文成绩好并不等于老师教得好,更不代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如果一个教师把学生教得不喜欢语文了,不喜欢读书了,这可能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大的失败!

从此,我开始逐渐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表演课、探究课和交流课,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记得我在上郑愁予的《错误》一课时,引导学生尝试从文本中探究“为什么说郑愁予是一位中国的中国诗人”,学生分别从遣词造句、意象选择、意境营造和主题内容的表现等角度探究出了不同的解读。这样的探究既唤醒了文字背后的意蕴,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当然,这背后需要大量的阅读积淀。苏轼曾说:“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人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使未来的人生光华灿烂。我还在每周一的课堂上开展读书交流,在每周三的课堂上进行随笔展示,几年下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我也在和学生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无穷的快乐,消除了不少困惑。

不过,随着报刊上“大语文”“小语文”等五花八门理念的提出,我又逐渐陷入了新的困惑,尤其是一些理念在思维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对立,更是让人不知该听谁的才好。问题当然还要靠读书来解决,我从夏丏尊的文章里找到了答案。他说:“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本身,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我由此感悟到,作为课程的语文,应当训练和提高的不仅是“表现方式和法则”等形式方面的内容,更应当在阅读和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上下功夫。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不应把“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学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要弄清鲁迅先生“如何把她写成这样的人”,以及如何让学生概括出她是这样一个人;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也不是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是探究鲁迅先生是如何表达出这样一个主题的。语文教学的“责任田”里应该着重研究作者是怎么组织语言表达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专门在研究作者“说什么”上兜圈子,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明白了教学的“责任田”在哪里,后面的路就好走多了。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大量不确定的阅读“空白点”,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的肌理,借助语言文字感受背后的温情暖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逐渐探寻出激发学生达到“愤悱”之境的“读、疑、悟”三步教学法,归纳出文本探究需要借助文本的空白点、疑惑点、体验点和异同点这“四个抓手”,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点拨指引,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生命中总有一些人和事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2010年,李震教授调回我校本部工作,他引导我站在“理论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尝试抓住学生的生命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语文生命成长,努力在促进生命成长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李震教授的指导下,我和生命化语文团队成员一起申报课题、梳理文献、教学实践、反思总结、撰写报告……一步步走来,我们既忙碌充实又有收获的快乐。我们的研究成果在2013年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之后我们继续深化研究,又先后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在课堂中验证研究成果,矫正教学的方向,实现了教研相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主持的两个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顺利结题,先后发表了《文本深层解读的四个抓手》等30余篇论文,其中有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收录,同时编著出版了《古典诗词艺术欣赏》。2015年和2016年,我连带两届高三语文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评为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园丁、连云港市教学先进个人,并顺利入选连云港市“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最令我难忘的是2018年12月27日,去于漪老师家拜访的经历。那时于漪老师刚刚获得“改革先锋”奖章,我们看到年近九旬的于漪老师依然坚持在客厅的折叠方桌上读书、写作,顿时被她“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执着所感动。于漪老师说,“生命之美在于赋予生命以意义”“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她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能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健康成长,也要点亮自己生命的意义,收获自己人生的幸福。幸运的是,我在2019年顺利地被评为正高级教师,两年之后又入选江苏省第二批“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面对许多人认为可以躺平了的羡慕,我始终牢记于漪老师的教诲:要“赋予生命以意义”。我知道,唯有更勤恳的努力、更出色的成绩才对得起于漪老师期许的目光,才对得起李震教授对我多年的指导培养。

的确,教师越来越忙了。“忙”是一个“心”字加上一个“亡”字,可以解读为“心的死亡”或“心的逃跑”。细细想来,身边许多人一辈子忙忙碌碌,陷入了干一行怨一行的怪圈。虽然他们一生似乎都在“忙”,但其实是处于一种“盲”的状态,是无心无目的地“忙”。他们很少真正用眼睛去看前面的路,只是被生活的潮流驱赶着前行而已。

原来古人造这个“忙”字,实际上就是对后人的一种警醒、一种告诫:再“忙”也不能缺少心灵的参与,再“忙”也要用心去感悟、去思考、去矫正,否则一辈子只能是“瞎忙”“白忙”,即使“忙”得手忙脚乱,到头来依然还是“空忙”一场。看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忙”,但更要“忙”而有心,“忙”而不“盲”。这样的“忙”才有价值,才“忙”得有意义。想起多年前上海高考作文以“忙”为题,或许就是命题者对我们教育人的一种警示吧。

(作者系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