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见新教育,人间真值得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郁”见新教育,人间真值得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第一小学 曾郁

图为作者与学生共读

有一种相遇叫“人间值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在云端跳舞,我却宁愿贴地步行,只因为“郁”见新教育。朱永新老师说:“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注入意义,让我们琐碎的人生变得贵重,让我们的生命从此荡漾着爱、诚恳、付出以及智慧。”从当校长的那一天起,我就与新教育结缘。与一群“相同尺码”的新教育人携手走过的岁月,是最美的遇见、最深的记忆。

我曾在多所学校工作过。从林泉小学的《林籁泉韵》、东山小学的《我心光明》到云岩一小的《云梯阅读+》,每到一所学校工作,我都会和学校教师、校长工作室成员、学生家长坚持每天阅读打卡,开展线上线下阅读交流、主题阅读活动,推行“点线面体”的立体阅读……一路走来,我渐渐明白,如果我们能脚踏实地,扎实往前走,就能懂得坚持的意义。

就拿课程建设来说,林泉小学“林泉高致”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从《林籁泉韵》这本田园晨诵读本开始的。那天,我偶读了孙双金老师的《老师,你可以拥有自己的课程》,触动很大。我想课程应该成为土壤,成就每个孩子的梦想。于是,我把这个想法带进了办公会。我说: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课程,瞧,把带有“林”和“泉”的诗找一找,汇总编辑成册,不就成了我们的晨读教材了吗?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发现自己学校的名字真的是从诗中走来的。一番话立马得到响应,教导处很快安排好各年级各学科教师。接下来的日子,大家都忙着搜集材料——美术教师为素材配图,低年级教师找儿歌,有的教师还找到了外国诗,在办公室朗读起来。

其间,我曾和别人讨论我们的想法。有人这样问我:“你懂不懂课程?”我想了想,此时我宁愿不懂,无知者无畏吧,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参与课程建设的勇气。就这样,我们亲自动手的集体作品完成了。我们给她取了一个名字——《林籁泉韵》。师者,如泽如炬,虽微致远。林泉小学用田园诗开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天,在诵读中,全体师生找到了学校文化的根。

东山小学围绕阳明教育思想的课程理念,整合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隐性课程,设计“生命树”学校课程结构,将王阳明先生的歌诗、习礼、读书三大课程体系,与新教育“晨诵—与黎明共舞、午读—毛虫的蜕变、暮省—生命在笔尖流淌”相结合,构建以“心”为主线、以“德心启航”“匠心科技”“怡心体艺”“悦心读书”为主要方面的课程体系,夯实、丰富、呵护、绽放学生生命,真正体现“乐学东山”本义。

当射艺课程走进东山小学时,孩子们喊出的口号是“弓开满月,箭去流星,箭锋所指,所向披靡”。孩子们发现,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很高,处处充满文化。射艺还让他们懂得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教育是“超越”——任何群体,任何个体,如果不能做到素其位而学,超越当时所处的境况,就会为其所累,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难忘多年前曾看过的故事:在一场表演中,有个孩子扮演的只是一块石头,但他乐此不疲。为什么?孩子们的小学生涯有2000多天,教师虽然只教孩子6年,但要为他们想60年,要为我们的民族想600年。全面提升儿童学校生活的质量,引导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让儿童每天期待到学校见到亲爱的老师和朋友,是所有校长的心愿。要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让那些真正有益于孩子、有益于生命的本质教育回归课堂、回归校园,让孩子身心打开、灵魂在场、学会合作、乐于创造。

来到云岩一小后,我首先开始考虑,能否在云岩一小开展教育戏剧呢?虽然学校条件并不成熟,没有专门的戏剧教师和功能教室,但育人不能等,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我们梳理学校的资源情况:没有功能教室,但我们有一间可以容纳300多人的报告厅,完全可以变成“小剧场”;没有戏剧教师,但校外有专业人员,我们可以第三方聘请;教师们对教育戏剧一无所知,那就带他们外出培训,到外校观摩,慢慢形成教育戏剧意识、学会相关技巧……2018年,教育戏剧在云岩一小蹒跚起步,如今越走越好。

任何事,必作于细,也必成于实。时代在变,孩子们成长的环境也在变。教育戏剧源于生活,这些生活元素也是儿童最为熟悉的,在熟悉的场景中儿童更能表现自我。三年级小调皮杜小宇(化名)没有想到,因为参演了一部戏剧《张小虎的烦恼》,他成了学校的“名人”,他的妈妈说孩子仿佛一夜间长大,变得更自信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规则意识了。其实,杜小宇的改变只是一个缩影,很多孩子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教师彭薇在教育戏剧“专家的外衣”中得到启示,着手设计“我是校园小管家”,由学生扮演不同身份,如红领巾广播站的主持人、班级的消防志愿者、校园文明监督员、楼宇间的邮递员、音乐课堂中的指挥家……参与校园管理。我们还想打造一座“云城”,让孩子们一进学校,就能得到不同的角色,开始各自的工作。就像动画片《百变马丁》一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变换不同的角色,体验形形色色的生活。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学生根据《白雪公主》改编的短剧《“双减”后的我们》,获得贵州省第七届DI创新思维展示活动团体二等奖、单项一等奖,所有的服装道具都是孩子们自己用废旧材料制成的。获奖不是我们的追求,但我们在过程中惊喜地发现,我们把课堂变成了“舞台”,孩子们通过读、玩、演、编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构建、验证了自己的经验,并与同伴在虚构的空间里共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周品英带来的教育戏剧跨学科课《公园的垃圾去哪儿了》,以教育戏剧为手段,引导学生抓住戏剧元素,让孩子们通过身体理解知识,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中语言、动作、情节等戏剧符号的运用来达成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我们坚信,推动的不是戏剧活动,而是一种学习方式,培养的不是演员,而是未来社会的公民。

从“林泉雅致”到东山“生命树”,再到云岩一小“云梯课程”,这一路走来,新教育滋养了我,给了我贴地行走的勇气,让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理解了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