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思政春耕”正当时
■本报通讯员 周爱炳 谢抒辰
“原来‘电缆医生’是这样炼成的,何光华老师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日前,在无锡学院“劳模工匠进校园 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现场,全国劳动模范、国网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为该校大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电力十足”的思政课。她一身工装,用朴实的话语动情讲述自己20多年来始终坚守的“初心、恒心、信心和匠心”。
近年来,无锡学院高度重视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组建课程思政研究团队,定期梳理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把“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育,聚力破解课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问题,确保门门课程既做对“专业题”,又做好“思政题”。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开学第一课,主讲人朱菊香把课堂搬到“专业长廊”,带领学生走进“轨道上的中国”。两条专业长廊上除了图文资料,还摆放着纪念邮票、运输报单等60多件展品。从蜿蜒于世界屋脊的青藏线、风驰电掣的“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到编织现代都市圈的地铁网;从老一辈铁路人到新生代科学家、技术员,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厚度、创新高度和匠心温度等思政元素,都浸润在这堂“行走的专业课”中。“我不仅要把专业知识讲深讲透,更要把‘中国创造’和‘交通强国’的情怀故事讲好、讲活。”朱菊香说。这门课入选了“江苏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
为了深挖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点,该校教师纷纷使出自己的“看家绝活”。机械设计课堂教学中,自动化学院教师蒋亮带来的一架歼-20隐形战斗机模型占据了讲台“C位”。自主研制的大国重器长空砺剑、逐梦蓝天,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践行“航空报国”……小道具背后的故事,为专业课增添了浓浓的思政味。“作为教师,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勇敢奔赴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蒋亮表示。
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还有一堂堂“大思政课”。无锡学院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注重在“大”字上下功夫,集纳社会资源、突出实践导向,建设“大课堂”,拓展“大平台”,打造“大师资”,构建系统化、协同化、多元化大思政育人格局。该校党委书记杨建新表示,“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打开校门,延伸育人半径,到社会大课堂里寻找鲜活的思政素材,在百年大党的精神谱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变革中提炼思政“关键词”。
为此,该校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纪念馆、党史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基因库,积极探索“红色实践+主题研讨”思政工作法,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大学生“人人发言、事事表态”,打造共鸣不断、入脑入心、回味悠长的“实境感课堂”。
春学期以来,学校组建15支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深入街道社区、中小学和敬老院,开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社区青春行动、科普宣传、爱心急救等志愿服务活动56场,累计服务时长近600小时。在春季校园招聘会、见习洽谈会上,学校还设置了大学生征兵计划、西部计划、校地定向乡村振兴计划等“就业驿站”,引导2023届毕业生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担重担险、建功立业。
“大先生”讲“大道理”,一支硬核教师队伍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力军。2022年,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王永贵等3位专家为思政课特聘教授。思政教师们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主题,进行第一次集体备课。他们聚焦“融入点”挖掘、“融入法”创新和“融入度”评价,形成教学任务清单,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效路径。
无锡学院还成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定期组织思政骨干大比武、大练兵、大晒课及主题沙龙、实践研修等活动,实施辅导员“扬帆计划”和“思政名师工作室”项目,切实锻造一支站稳讲台、实力“圈粉”的青年思政工作队伍。
“我校积极开展‘思政春耕’行动,就是要给大学生充充电、补补钙、提提气、鼓鼓劲,把思想引领和红色实践的种子播撒在青春时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杨建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