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携手开创共赢新格局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南京市启动政府、高校和中小学密切合作的协同发展模式,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共建——

校地携手开创共赢新格局

■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曾文君

3月29日,南京大学、南京市第一中学举行“大学—高中”贯通育人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开展深度合作,在师资培养、教育改革、高校中学教育衔接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南京大学陶行知教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走进南京一中拜师学艺,跟岗实习;南京一中也可以借助前者丰富的学术资源,开展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南京一中校长朱焱说。

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一体部署,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擘画。近年来,南京强化校地合作、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双向奔赴”正是落实这一部署的生动实践。依托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南京于2019年正式启动市政府、高校和中小学密切合作的协同发展模式,在机制改革、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共建,教育部相关专家称之为“务实之举、跨越之举、引领之举”。

“名城+名校”

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京自古有“天下文枢”美誉。目前,该市共有普通高校51所,43门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丰富的高等院校资源,为南京开展校地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019年11月,南京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名城+名校”方式,推进市政府、南京大学与中小学校的密切合作和协同发展。自此,南京校地合作正式拉开帷幕。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等高校纷纷走出“象牙塔”,与全市各区域及学校开展多样化合作。

2021年12月,《南京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将“校地合作共建示范工程”列为“十四五”南京教育发展“十项重点工程”之一,从顶层设计对全市校地合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有力推动了南京校地合作向纵深推进。

一个特殊群体参与了《规划》的编制过程,他们就是“扬子江教育智库”成员。“智库要更多更好地承担起南京教育决策调研、战略问题研究、改革发展咨询的重任,力争走在中国智库行列的最前列。”在扬子江教育智库揭牌仪式上,智库理事长、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胡金波表示。该智库成立后,每年编写《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为地方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南京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助力城市教育治理的愿景,正逐渐变成现实。

在《规划》引领下,南京积极推动区域教育与驻区高校融合发展,合作共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东南大学与玄武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秦淮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六合区、南京晓庄学院与高淳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与南师附中……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频频牵手,一大批新优质学校、办学模式、教改项目在各区生根开花。

2022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与栖霞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国家级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示范区,栖霞区为此每年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双方将在教师教育、课后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栖霞区教育局局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倪天华介绍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中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加挂“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实验学校”牌子,其他学校(全学段)分期分批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实验学校”行列或成为集团校。“我们将依托南京师范大学优质的学科资源、办学优势,立足栖霞实际,全面开启新时代栖霞教育发展新篇章。”

资源共享

绘好育人“同心圆”

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毗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校签订共建协议,成立南京市首家大学、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此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中、钟英中学等先后加入,组建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牵头学校,8所中小学参与的“思政一体化建设联盟”。联盟依托高校举办党组织书记、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专题培训,开展跨学段、跨学科、跨学校的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使思政元素在不同学段得到更适切的呈现。

目前,南京已组建15个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联盟,覆盖学校百余所。各联盟围绕“育人”着力点,建立健全一体化教学研究、联合培养、资源共享、协同育人、评价反馈等机制,画出思政育人“同心圆”,为青少年立德铸魂。

2022年11月底,第五期“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导师见面会在东南大学举行。经过学院导师推荐、导师课题巡展、学生自主报名等环节,38位东大导师和41名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二学子参与本期项目。金陵中学高二(9)班学生刘钰淇说:“与东大导师一起开展科研项目,提前感受大学的研究氛围,是我追梦路上的重要一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并不是学科考试的高分‘尖子生’,而是在兴趣、学力、特长等方面具有创造力、发展潜力巨大、禀赋优异的学生。”南京市金陵中学校长孙夕礼表示,培养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好的课程资源、成长养分,“校地合作的深入推进,为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位于紫金山麓的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学校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搭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联动发展平台,将科技创新的种子种入孩子们心中。该校成立微纳卫星研究社团,授课教师来自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社团的孩子们可以走进南理工微纳卫星试验中心,参观最先进的科研设备。2021年10月,该校小学生参与研制的空间元器件在轨验证科普立方星“田园一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样的课程实践让小学生有机会了解卫星,参与整星组装、调试和环境试验等,点亮了他们的科学梦想。”南理工实小校长李子贵说。

多样培训

推动师资力量提档升级

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连凯至今对2020年参加的由南京大学组织开展的“教育家型中小学校长培训班”记忆深刻。作为一名拥有丰富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最初她对这个培训班并未抱有太高期望。然而,进班后的每次活动都让她格外惊喜。“培训班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端讲座、实地考察以及课题指导三个部分,导师们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让人折服。”连凯回忆说,有一次,她就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询问南大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汪霞。在没法见面的情况下,导师微信语音留言近1个小时。“后来,我把语音留言全部整理成文字,导师的意见对我们启发很大。”

联合培养高质量师资是南京校地合作中的重要一环。2021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学院与六合区共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涵盖业务培训、队伍建设、项目(课题)驱动、基地建设、学历提升、学术交流、专项研究等多个方面。近两年来,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林家平明显感受到校地合作带来的变化。“各级各类项目和课题的申报曾是我们的‘老大难’,上级分配的指标常常报不满。”现在,林家平有了“甜蜜”的新烦恼:“这两年申报省、市级教研课题、规划课题竞争激烈,我们为立项哪些项目伤透了脑筋。”

金陵小学位于仙林大学城内,毗邻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天然的地理优势让双方开展校地合作水到渠成。该校党总支书记林慧敏告诉记者,学校创办十余年,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强化师资培训和校本研修成为当务之急。校地合作项目启动后,该校与南大联合成立“三博教师发展学院”和南京大学科学教育工作室,南大教授深入小学教育教学一线,开讲座,做培训;每位教师还领到一张定制的“南大课程表”,根据专业所需自由选听对应的课程。

互派挂职干部也是南京校地合作的亮点之一。2019至2022年,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先后派出17名教师,进入南京市各幼儿园挂职教学岗、教研岗,深入一线开展合作研修,或独立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教研工作。“在江宁区瑞艺路幼儿园挂职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李艳玮告诉记者,挂职经验让她快速了解了幼儿园的现状、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日常教学活动,知晓了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困惑,加深了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一线带班经历也为我的课堂教学积累了案例和素材,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实践基础。”

“创造共赢明天是南京教育人的共同期望。”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吴秀亮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南京教育人将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围绕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支持、相互服务的主题,在未来实施一系列更为实在的举措,在先试先行中探寻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发展之路,坚决扛起省会城市的教育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