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别”育人方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的“特别”育人方式

■张颖震

我们徐州的名师、已故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教育观察,发现做一名好老师的秘诀是:“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课的课。”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引人深思,也成为我追求“特别”育人方式的动力与方向。

舌尖上的汉画

1997年,我从徐州师范大学(现江苏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来到徐州市第一中学担任美术教师。我执教的校本课程“舌尖上的汉画”深受孩子们欢迎。这门课程让他们在美术教室品味艺术的同时,也享受着快乐。在他们心中,艺术似乎不再是博物馆中深沉而严肃的展品,也不再是课本上冰冷单薄的图片,而是可以触摸、生动形象的真实生活。课后不时有学生问我:“舌尖上的汉画”这门颇具“味道”的课程从何而来?

课程缘起于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的一次节目,我所在的徐州市第一中学和其他几所学校根据栏目组要求,要颇有创意地呈现出一本“奇异的书”。在此过程中,我们创设的《中国徐州汉画壮馍典藏》脱颖而出,这是一本可以“吃”的书。壮馍是徐州的一种地方面食,用未发酵的面烙成。该书将徐州的汉文化与食文化通过传统书简的形式串联在一起,把传统美育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汉文化、有情有义的徐州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通过以劳育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

汉画壮馍的横空出世让人眼前一亮,活动结束后,观众怎么也没料到,我们的作品会在比赛现场分而食之,既环保又卫生,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革新——原来文化是可以“吃”的,艺术是可以“品”的。孩子们很开心,每每拍下的合影总会留下他们灿烂的笑容,我想这种微笑应该会随着时光流逝而像《蒙娜丽莎》那样成为永恒的画面。当“舌尖上的汉画”以小人书与微电影的形式华丽呈现时,再次刷新大家对文创的认知。在项目不断充实的过程中,陆续有新成员加入,在这个“流动”的文创团队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他们或撰文、或编剧、或配音、或插图、或手语……以多种方式演绎了这段穿越千年的“邂逅”。

当美食遇上艺术,当艺术走上餐桌,两种不同的滋味跨越千年而邂逅,孩子们品尝的是壮馍,回忆的却是文化。2021年,在江苏省首届美术名师论坛、江苏省STEM教育大会等活动中,我面对专家团一次又一次畅谈这个与传统文化“邂逅”的课程。这项课程从创意构思到实践论证,再到后期的制作展示,我在其中付出了无数汗水和艰辛,专家的肯定让我备受鼓舞,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带学生“玩”艺术

“我带学生‘玩’艺术”本是我提出的一句浪漫的口号,但当自己真正带着学生走出校园,踏足徐州的历史古迹与文化遗存时,内心仍充满彷徨,好在我的诸多想法与学生不谋而合,这也是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2019年,当得知学校将搬迁到新校区后,我们很想通过艺术研学为这所百年老校留下更多宝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我们收集了3万多字的资料和14G的图片与视频,后期又对其精心打造,通过专题片、公众号、连环画等形式进行二次融创。几个月后,项目成果《徐州一中的前世今生》完美收官,并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推介。

对于艺术融创,我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我认为文创本是一种艺术与生活融合的过程,我们应将它升华得更有意义,比如将文创与公益整合在一起,让它的价值发生微妙的变化,其影响会远远超出文创本身。在我的鼓励下,王歆语等同学纷纷组织文创团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赢得了广泛好评。

2018年至2021年,我带领徐州一中文创团队4次参加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86位同学斩获中国区复赛一等奖,其中7位同学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的总决赛中荣获创新绘画类国际金奖,我也被评为“全国十佳辅导教师”。

“玩”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这种“玩”注重的是过程,侧重的是结果。我从不限制学生大胆想象,而且鼓励他们“要从事物相反的方面去思考,找寻事物真正的答案”。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徐欣彤同学曾对我说:“从创新大赛到艺术研学,从汉画壮馍到文创扑克连环画,您的‘爱折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惊异于这种‘敢为’:能在应试教育之下开辟出一角美育的天地,能将教育教学融入不一样的形式展现不一样的主题。每每忆此,我都会油然萌生一种感恩、一种庆幸、一种激动。”

创建艺术“百家讲坛”

随着探索不断深入,我对自己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每一位学生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2009年,受央视《百家讲坛》启发,我在学校创建了艺术“百家讲坛”,在校园小天地中开辟了一个大窗口。在这里,每名学生都是新星,在与艺术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散发出独具魅力的光彩。真正的学习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在交流和分享中完善自己的思想,“百家讲坛”就是要为大家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彼此的思想在文化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探索,“百家讲坛”已经成为我校文化品牌活动之一,并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跟踪报道。

鲁迅先生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他以此鼓励中国青年要从书本中抬头观望世界,关注时局,提出想法,深入思考。受此启发,2012年,我在校园网创办《一中有声音》栏目,搭建交流平台,将文学社固有的对话采访升级为全校范围的论坛沙龙,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观点,碰撞思想。2014年,学校在此基础上策划成立了一中紫翠文学院与毓秀科学院,为优秀学生量身打造成长方案,让学生以个人课题的形式在相关专业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让社团活动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内涵。我也参与其中,主持的《提升研究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徐州一中“两院制”学生高端社团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并通过微信公众号“颖震艺博”分享教育教学成果,发挥辐射引领示范作用。

2018年,我参加了清华美院组织的特色教学研修班学习,导师李睦教授的一段话让我深受触动。他说:“教师工作不是职业,而是事业。职业是束缚的,事业是自由的。就像艺术不是职业而是事业一样,将艺术当职业你会倍感痛苦,反之则无比快乐。”

艺为人生,教为我爱。付出的同时,我也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更明确了今后要走的路与方向。多年来,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是永无止境的艺术,惟有那些不断进取上下求索者,才能拣到那最为美丽的五彩贝壳。”

(作者系徐州市第一中学美术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