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武源!”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医大收到市民表扬电话——

“她叫武源!”

本报讯(通讯员 靳子悦)4月4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招生办接到一通市民来电:“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参与救援。希望她学业有成,也希望南医大以后多培养像她这样有善心、有担当的好学生。她叫武源!”

原来,4月3日17点45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8级12班学生武源在南京南站候车时,突然听到高铁站广播正在播报寻找医务人员救助的消息。医学生的使命感和担当让武源也想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于是她急忙赶往事发现场。

来到高铁六号站台,穿过围观的人群,武源看到中间躺着一名昏厥的男子。该男子口唇发紫、呼吸微弱、意识不清,现场已经有一位护士正在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武源赶紧向工作人员表明自己医学生的身份,随后和护士一起加入紧急救助中。

高铁站紧急提供了AED除颤设备,武源立即为患者贴上。由于患者还有微弱的呼吸脉搏,所以AED提示不除颤,武源和护士只能交替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人对昏厥男子持续进行100-120次/分的高强度救治近20分钟,尽最大可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不同于学校的实验操作,现场救人没有齐备的设施。输气时没有纱布,而且进行心肺复苏时全靠手动按压,非常考验体力和应变能力。”武源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当时内心是非常着急的,但我尽力让自己保持冷静,给患者做心肺复苏,旁边的护士姐姐帮忙测量他的呼吸状况。患者的呼吸频率比较低,如果超过30秒不进行按压,就会有生命危险。”

18点5分,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事发地点位于高铁站的过道内,救护车无法到达,需要用担架协助运送。为维持患者呼吸,武源和护士建议采用气囊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但是现场只有氧气袋,为了不耽误救治,武源和护士又赶紧帮助急救人员把患者抬上担架,放上急救车专用推车。看到患者被送上救护车的那刻,武源紧张的心终于舒缓下来。

“心肺复苏在军训时就学过,大三的临床技能课也训练过。我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因此在现场救助的时候很顺利。”武源表示,学校扎实的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为她的施救奠定了坚实基础,帮助她在面对危急情况时,做到临危不乱。“但是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患者,如果遇到不熟练的领域,还是不要盲目救治。”武源目前在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实习,她表示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习提升,能帮助到患者,她感到非常自豪。

武源说,通过这次紧急救人,她更加感受到了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也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夯实医学基础,熟练临床技能操作,脚踏实地践行救死扶伤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