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勇于担当作为,让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
■唐守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也对青少年茁壮成长提出了更加美好的期望,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四个自信”是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接力创造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就有实现远大理想的无穷力量,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只要我们坚持实现远大理想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就会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与文化的自信。
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者、继承者,他们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死存亡。学校是培养“四个自信”的主课堂,对于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来说,就要勇于担当作为,肩负起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接班人的重任。我们要将“四个自信”融入教学的全学科、全过程,让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到,“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社会发展不断累积的理论经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不仅关乎自身成长,也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易于被网络影响,好奇心强但辨别力弱,思政工作须讲方式方法。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推动思政课改革,及时更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师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形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让青少年具有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同时,积极引进和运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挖掘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使思政课堂教学活起来,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从小培植青少年的“四个自信”,通过激发他们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待,激励青少年茁壮成长,为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可供参照的道德标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更要言传身教,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与追随,教师就必须在方方面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让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共鸣,进而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实现学识与人格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讲好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中国故事,发挥好青年模范人物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他们自身的成长历程、精神追求、模范行动,当作广大青少年的表率,加深其对时代和使命责任的理解与感悟,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广大青少年从内心把青春梦融入民族复兴的强国梦。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拥有“四个自信”的青少年,必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当青少年将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融合在一起时,对中国的自信就能催化出人生的志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少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者系镇江市教育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一级主任科员,曾获全国“五四新闻奖”、江苏教育新闻奖等,并获评镇江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