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那每一次艰难的穿越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记住那每一次艰难的穿越

■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鑫都实验中学 方娇艳

2022年的我仿佛身处一片危机四伏的大海。回顾航程,生命在触礁、启航、破浪中几经周折,险象环生。我握紧方向盘,跨过一重重巨浪,带着自己的信念,终于抵达。

触礁:不确定生活里的确定性

2022年3月,上海的疫情突然出现扩大化趋势。作为一名教师,我该如何引领班里的孩子们?封控的第二周起,我们每天增加了10分钟晨会,由班委轮班主持。云上班会课,我们和防疫一线的家长连线,了解防疫进展。我们成立了极光晨读联盟,发背诵视频、领读员点评,并评选出每日“晨读之光”以激励孩子们……一系列举措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也许这些在疫情的洪流面前还微不足道,但带着孩子们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去做那些他们可以把控的事,能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力量。而这,或许也将化为他们在生命遭遇险滩时的一种勇气。

于我而言,这一年,我在公众号撰写了39篇文章,在“朋友圈”发布了90余则复盘反思,进行了2次新网师学习的主题演讲,加入了英语名师基地,获评了区优秀嘉奖,星宇班也被授予优秀班集体称号。

而信念也凝成了坚持的勇气。我阅读了13本书,收听了近60场共读和讲座,坚持了3个百天读书计划,培养了一个爱阅读、爱表达的“小书虫”。

启航:“躺平”和“内卷”之外的选择

2022年9月,我有了新身份,在班主任和英语教师之外,还承担了建设六年级备课组的任务。在惴惴不安中,回想起郝晓东老师时常说的:不是优秀了才承担,而是在承担中逐渐优秀。那就保持空杯心态,一切从零开始。

我们组建了星宇班,并确立了班训“让我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我第一次就叫出了所有人的名字,此后始终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军训时和他们一起在烈日下暴晒,校运会赛前培训时一起挥汗如雨,英语戏剧排练时一起打磨表演……我们逐渐构筑起班级的道德金字塔:不给我们添麻烦、我想为我们做点事、我想为我们带来荣誉等。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建设,星宇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氛围。

比班级组建更具挑战的是备课组建设。12个水平各不相同的班级,6个背景不同的伙伴教师,如何快速适应新学校?

我们扎进教材,从基本的备课、听课、评课、磨课开始。大家打开教室大门,一面借鉴上海空中课堂的设计模式,改造后在课堂上实施;一面就校本资料,采用独立备课+集体备课双重模式,探索和优化课堂模式。同时,融合新课标改革理念和校本教研文化,共同研制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历案。为了让新伙伴尽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教师,我们还借力学校英语文化节活动,让每个新伙伴承担一项赛事,以完全卷入的方式,全面盘活大家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经过半学期的历练,伙伴们变得更加沉着且自信,我们的亮相课获得了专家团队的一致好评。更可贵的是,在教学成绩逐步提升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幸福。

破浪:打破格式化的、分离的课堂

加入新网师的第5年,我加入了英语研课。 扎入课程,还是从老老实实啃读、批注开始。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课标成了我每天阅读的案头书。要把课标、专业书籍中的术语和真实的课堂串联起来,把抽象的概念读通、读活,考验着我的理解力、思考力和行动力。每次打卡,我都设法将课标中的某个关键概念,与自己的课堂实践相连,从而形成立足于课标理念下对一线课堂的新的理解。

但更大的考验来自预习作业和课程实践。单元八要素设计、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什么?怎样设计一节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课?……无数疑问冲击着我,高密度和高难度的学习与作业,让我手足无措。

第4次小课,我鼓起勇气录制了《西游记》阅读微课。我深入挖掘文本,以激发学生获得超越文本和固有观念的学习体验。事后这堂课受到了学友们的肯定,而我也开始打破对阅读课的刻板印象,真正有了语言、思维、文化相互激荡的高峰体验。

每一次艰难的“穿越”,都会带来全新的体验。8次大课,14张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还有合计数万字的打卡作业,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课程即人,即我们行走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

2022年下半年,我继续追随王辉霞老师,并作为新网师英语学术团队一员,共同啃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我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期待把理论学习的硕果,迁移到真正的课堂上。

10月,我获得了一次上区级公开课的机会。我尝试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教材,搜集实录和文献,打印讲义和课例,重新梳理单元内容,利用逆向设计理念设定表现性输出任务……我前后3次试讲,一遍遍暴露、改正问题。可是正式录课当天,孩子们高度紧张,上台展示频频出错。一个多月的努力没达到理想效果,这节课也降级为校研讨课。我没有控制住,在办公室号啕大哭。

但痛定思痛,难道我不是在回避自己课堂的问题吗?

再次回顾这堂课,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控制过多:对学生限定过多而生成性太少。而控制过多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对教师中心主义的执念、对课堂失控的恐惧。这是长期潜藏在我的课堂冰山之下的症结。此时的课堂,我与学生是分离的,学生与知识是分离的。这堂课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我看见了自己的问题。我意识到我成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隔阂”。

一堂被降级的公开课,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弱点和问题。但我仍然庆幸,这一次我选择勇敢面对挑战,从舒适区步入恐惧区。我获得了可贵的顿悟,而这,非得要打破、推翻、重塑自己方可实现。

有人说,“生活很像冲浪,当你被困在冲击区,你需要立刻爬起来,因为说不定下个浪就是绝好的机会。”跨过千重浪,等待下一个扬帆启航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