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立足本土文化,建构特色体育
——赣南客家民间体育游戏课程叙事
■江西省定南县第一公办示范幼儿园 张晓勤
长期以来,定南县第一公办示范幼儿园高度重视园本课程建设。我园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结合“本真、生机、传承”的园所文化内涵,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客家民间体育游戏课程。通过开展客家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践行园本课程与课题研究双向并行的路径,我园实现了“让每一个教师自主发展”的课程保障,达到了“让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目标。
课程的地域优势
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它有独特的风土人情,还有充满趣味的客家游戏。幼儿园地处赣南客家集聚地,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开展体育游戏的宝贵素材。跳绳、拔河、打陀螺、推鸡公车、打龙狮等广为流传的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深受幼儿的喜爱。
客家民间体育游戏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内容丰富、简便易行。如打水漂、翻花绳这些游戏材料简单,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随地拈来即玩,对幼儿的动作、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其二,不受场地人数限制,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我园户外场地面积小,幼儿户外活动受限,民间体育游戏最大化利用了场地空间,走廊可以玩四角、打陀螺、跳房子,户外可以玩滚簸箕筐、跳马、老鹰抓小鸡,具有很强的适宜性。其三,大手拉小手,游戏传帮带。家中长辈熟知各种民间游戏,家庭就成为开展民间游戏的渠道之一。长辈们带着幼儿抓石子、捉迷藏、弹珠、下棋,丰富了幼儿的游戏经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课程实施的机制保障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持续性,我园成立课程管理和开发小组,由专家组、园长、保教处、教研组长、班级教师、家长组成,形成了“六位一体”的机制保障。
课程架构上,围绕课程的合理性、适宜性、自主性、创新性,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组成员各负其责,以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开展适宜的游戏活动,探讨各类活动之间的融合性,根据实施情况适时调整课程计划。
课程充分遵循“寓教于乐、一物多玩”的原则,在开发和利用客家民间体育游戏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游戏化,编撰《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指引》,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促进家庭参与的有效性,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课程评价则实行动态化和情景化二者并进的评价方式。首先,以日、周、月、学期和学年为单位开展评价,记录在《幼儿个人发展记录报告》中,教师实时关注幼儿的能力发展;其次,通过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适当的干预和指导,随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和节奏。此外,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为满足课程评价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日常观察和幼儿的学习进展,编撰综合性的评价工具。
利用资源打造创新课程
根据 “传承客家游戏,健康快乐成长”的课程目标,我园客家民间体育游戏设置徒手、器械、规则、亲子4类活动。根据年龄层次不同,侧重关注幼儿学习、运动、生活经验的获得,对游戏进行改良和创新,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在课程开发和实践过程中,对于每个民间体育游戏,我们都遵循“搜集—筛选—改编—创编”的原则,注重与一日常规活动、家园互动相结合,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体育游戏课程。
一是搜集、整理,建立游戏资源库。我们利用家长力量收集本土传统游戏,组织教师进行整理和分类,从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民间游戏。
由于课程在3个不同年龄段中进行,在选择游戏内容时要做到层次性和一致性的相对平衡。小班以拉大锯、挤墙角、木头人、老鹰捉小鸡等象征性游戏为主,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参与传统游戏的兴趣。中班以器械类游戏为主,我们选择丢沙包、丢手绢、揪尾巴、打四角等传统集体游戏,以及拍手歌、抬花轿等相对安静简单的小组游戏,这些游戏简便易行,自行组合就可以玩,深受幼儿的喜爱。大班幼儿规则意识较强,对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具有强烈愿望,因此大班以规则游戏和技能游戏为主。我们选择室内外通玩的跳绳、跳皮筋、跳房子、编花篮、挑棍子等游戏,同时增加踩高跷、滚铁环、跳竹竿、抽陀螺等器械类游戏。
此外,我们对游戏进行有层次的分解,做到“一个游戏三个年龄段玩”。以跳绳为例,小班可以利用绳子进行跨跳、走平衡,中班幼儿并腿跳、单脚跳,大班幼儿花样跳。
二是挖掘内涵,改编、创新游戏。
鼓励“多物组合”,创新玩法。我们增设板凳、木梯、竹竿等具有民间乡土气息的体育器材,同时充分改造民间游戏器械,增加趣味性,如利用竹筒、小木桩、易拉罐、奶粉罐制作高跷,用旧草席制作爬爬垫等。
改编游戏规则,确保幼儿安全。我们发现有些游戏具有较大的危险性,例如在经典游戏老鹰捉小鸡里,幼儿排成长长一列,左右躲闪,很容易摔倒或受伤。我们于是分小组进行游戏,缩短追赶时间,或者让“小鸡”四散跑开,减少剧烈运动。在抢凳子游戏中,我们鼓励幼儿可两人或多人坐一张凳子,幼儿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游戏过程也更加愉悦。
发展幼儿创造力,实现多元教育价值。游戏中,教师注重引导孩子用同一种材料创造出多种玩法,实现“一物多玩、游戏创造玩”。如一张报纸可以放在胸前快速跑,可以放在地上练习跨跳,可以卷成纸棍玩,还可以做成纸球练习投掷,能够玩出不同花样。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
三是找到切入点,实现民间体育游戏与幼儿一日生活的有机融合。课题组成员通过3年多的摸索、研究、实践,将民间体育游戏充分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进一步完善了游戏玩法,积累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教师搜集了弹珠、翻花绳、华容道、孔明锁等适合多人玩耍的小型民间体育游戏,在区角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游戏。
在晨练活动中开展。体育锻炼一般在户外进行,我园户外场地较小,活动空间受限,于是我们将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室内外混龄晨练当中。跳房子、摸瞎子、挑水等小游戏在室内进行,舞龙、大高跷、跳马等器械游戏在户外进行,通过大、小型民间游戏交替进行,发展幼儿的跑、跳、跨、钻爬、平衡技能,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生活活动中开展。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来园后、离园前、饭后、课间休息、各环节过渡等,这些时间很难开展大型或长时间活动。我们于是利用这些零碎时间开展一些小型的趣味活动,如石头剪刀布、金锁银锁、炒黄豆、木头人等,这些游戏秩序性强、操作简单,同时便于教师有序管理。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每班每周都有固定时间开展民间体育教学活动,我们将其纳入周计划中,让幼儿深入了解游戏的背景、玩法和规则,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回顾幼儿游戏状态,记录游戏过程,组织课例观摩、游戏故事分享和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优化游戏课程,提升反思能力,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在亲子活动中开展。我们定期开展全园性的“民间游戏亲子游园会”,提前发放调查表,收集游戏主题,经过筛选和整理,确定游园会内容;同时鼓励家长常态化参与、记录“亲子家庭游戏日记”,带着幼儿走到大自然中一起玩游戏,拓宽游戏空间和趣味性。
课程建设3年来,我园逐渐形成“教师—幼儿—家长”三位一体的体育运动链,实现室内外民间体育游戏一体化,推动学前教育不断完善。客家民间体育游戏的多重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通过对游戏的统整和改良,传承和发扬了客家游戏精神,提升了教师的思考创新能力,同时促进了亲子之间的良好互动,实现了家园共育的目标,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