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诵、午读、暮省,让新教育生活方式常态化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晨诵、午读、暮省,让新教育生活方式常态化

■李乐明

新教育生活方式常态化,是新教育唤醒师生、唤醒家长的巧妙安排。一个学校开展新教育实验,不妨从落实新教育生活方式常态化着手,从这个切口进入,不会“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那什么是新教育的生活方式?新教育通识中明确提出了许多“制度安排”,如十大行动,晨诵、午读、暮省,等等。

我想说说晨诵、午读、暮省。

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复合课程,它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儿童诗等。晨曦微露,诵读声朗朗,开启了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满目美好。

这里,不强化记忆力训练,不以记忆未来可能要用到的知识为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传达的情感和优美的韵律,以此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

生命教育是新教育的重要主张。以分数、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是忽视生命教育的。生命是有内涵、有张力的,丰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的。当下不少孩子,包括成年人,过于理性,目的性强,爱走捷径,生活缺少诗意。一些人总是重视具体知识的灌输,却忽略综合素养的培养。眼睛盯着分数,反而把教育教学逼进死胡同。

毫无疑问,一个拥有良好素养的人,要比只强化了知识灌输的人走得更好、更远。这浅显的道理,许多人不是不懂,只是让“浮尘”遮住了双眼。

我们还是一起来诵读汪国真的《跨越自己》吧,与黎明共舞,与理想同行,回归教育的本源。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午读,是让学生们阅读属于他们自己年龄段的童书。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共读一本书。读书是生活方式,共读,更是美好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强调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班级共读。共读,就是与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彼此间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我们都嗔怪孩子“不听话”,但你找到了与他“同频共振”的语言和密码吗?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们与孩子彼此处在不同的“体系”,如果进入不了对方的“频道”,那就难以产生“交集”。我们要改善师生关系,改善亲子关系,不妨从共读一本书开始。

按推荐书目阅读。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时刻,一定要有与这一阶段、这一时刻最相适宜的一本书。为此,新教育实验阅读研究团队积十年之功,研究、推荐了一系列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2019年,在西安举行的领读者大会上,朱永新老师演讲时说,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告诉孩子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

教师不能再本末倒置,以灌输知识为目的,向学生推荐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书籍了。教师自己也需要按照新教育的理念来阅读,不是“给我读”,而是“跟我读”“一起读”,共成长。

暮省,指的是引导学生写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的方式,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要摈弃一种倾向,把随笔写成作文,教师也以作文的要求去评价学生的随笔,这样做,师生之间交不了心,促进不了孩子身心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更不是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暮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教师提笔参与学生的成长,孩子动笔书写心灵独白,如写保密日记倾诉情感,或写观察日记共议班级生活等。在共写的生活中,师生共同迈向美好。定南县第三小学副校长刘美蓉就常常给学生写信,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激励、抚慰了许多孩子。

新教育实验怎么破局、推进?我以为要选准一条红线,串起新教育的各大行动,在唤醒师生、唤醒家长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巧着力。晨诵、午读、暮省,使新教育生活方式常态化,无疑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作者系江西省定南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