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

■沈寿鸿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写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这句话进行了阐释:现代社会诸神“退散”,工业文明对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人还是人,“劳绩”更甚,但“诗意”和“大地”恐怕都已远离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在美好的过往不可重现时,“诗意地栖居”成为人们的共同向往。

由此我想到,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让校园充满“诗意”,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这是校长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常想,如果一所学校,每到周五放学时,学生不是获得解放般的欢呼雀跃,而是感到依依不舍;每到周日晚上睡觉前,学生不是感到又要套上枷锁似的痛苦,而是充满期待;每到周一的清晨,学生不是想多赖一会床,而是一骨碌起身,迎着朝阳快乐地奔向学校……总之,这所学校,不是学生想逃离的场所,而是他们最向往的地方,这里既是他们自由的乐园和自主的学园,还是他们温馨的家园和美丽的公园。我以为,这样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

多年来,作为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的教育人,我们胸怀让每个孩子“诗意栖居,幸福成长”的办学愿景,不断追寻着心中的教育梦想,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诗意成长源自多彩的活动。不少学校致力于培养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却忽略了动商。动商是继智商、情商之后提出的概念,即个体运动商数,反映了人的运动天赋水平和运动潜能。动商是智商和情商的基石,优先培养动商,可以打好身体基础,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与智商、情商协同发展。

动商的培养其实很容易,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运动、户外活动等都能够提高孩子的动商。我校通过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红五月艺术节大合唱比赛前后,孩子们自己选歌曲、找歌谱,利用课余时间一遍遍地排练。比赛那天,一个个像过节一样兴奋,早早地穿好各式服装,准备好头饰,还相互化好妆。一声令下,一个个像出征的战士,齐刷刷地闪亮登场,随着学生指挥挥舞的手臂,激昂的旋律响起,高亢的童声响彻五月的校园……

体育节开幕式现场,孩子们用歌舞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生动而形象地搬上舞台。

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各类研学活动:瞻仰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了解总理伟大而光辉的一生;来到社区,聆听“宝应好人”的感动事迹;走进武警中队,与战士们共话青春;打卡家乡红色基地,传承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等。校园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而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在活动中潜滋暗长。

诗意成长源自丰富的课程。课程是育人最重要的载体,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所在,抓住了课程,就把握住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优秀的课程可以使学校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最适合学生的课程设置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课程开发是一个过程、一种积淀,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丰富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又为学生的诗意成长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一方面,我们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将“小小发明家”“灯谜世界”“围棋”“摄影”等60多门课程菜单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学校印发调查表,问计于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愿望,你还希望学校开设哪些课程?”于是,学校最终确定的80多门选修课菜单上又增加了“淮剧”“轮滑”“乱针绣”“古筝”“小提琴”等课程。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我们千方百计挖掘社会资源,聘请校外特聘教师,努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

诗意成长源自自主的课堂。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能从课堂上找到症结;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归根结底也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去。许多学生的不快乐,往往源自对课堂学习的厌倦。

佐藤学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建构、对话的过程,他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三种对话:与客观事物(教材)对话,与他人(教师或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学生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建构知识,增长智慧。

为了让课堂尽可能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乐起来, 我们积极创新课堂模式,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333”课堂模式。于是,我们的课堂,不再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独霸讲台”,其余学生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轮流展示。

一位家长在参加学校“一日开放课”活动后,在反馈表上写道:“与我学生时代的课堂完全不同,没想到听课可以如此开心,孩子的表现如此出色。”

诗意成长源自信任、欣赏和尊重。学校教育当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始终坚持让学生站在学校正中央,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的信任、欣赏和尊重。每个孩子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让他们按照适合的方式拔节生长,就能绽放生命的精彩。

我校的许多考试实行“无人监考”,从发卷到收卷全由学生完成,学生们在被信任的情境中懂得了珍惜和信任。

节日的活动方案不再由校长、主任“闭门造车”,而是从学生中征集,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会、少先队、团委干部的竞选,校园广播台、电视台主持人的竞聘,不是几个“精英”之间的角逐,而是从组到班再到年级,人人参与,全校海选,尊重每个学生的参与权和发展权。

走进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的校园,各类表彰戗牌和表扬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关心集体者会被评为“公益标兵”,善于合作者会被授予“合作之星”, 孝敬长辈者会被誉为“孝德之星”,有歌唱天赋者则有机会加冕“十佳歌手”……

诗意成长源自优美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环境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于是,我们以环境美学构建物型课程,营造师法自然的诗香情境,成风景,成艺术,成情怀。

诗意的校园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果飘香,冬景苍翠。我们实施“我与果园共成长”计划,让学生认养果树并参与管理,品尝劳动的滋味,激发爱校之情。春天,学生在桃红李白、樱花烂漫的林间漫步;初夏,桃子、李子、杏子,缀满了枝头,压弯了树身;秋天,枣园和柿子园里一派欢声笑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采摘大红的枣子和小灯笼般的柿子。

我们还开辟行知农场,让孩子们在菜园里拔萝卜、挖芋头、刨山芋、摘黄瓜,感受劳动的乐趣。我们还开辟了“精灵世界”,饲养数十只小兔子和鸡、鸭、鹅,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漫步校园时,可以亲近可爱的“精灵”,享受惬意的校园生活。

英国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认为:“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乐趣。”是的,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幸福;教育的追求,不是分数,而是成长。成功,不一定幸福;而幸福本身,就是成功。为了每个孩子一生的幸福,我们将坚守教育初心,让每个孩子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

(作者系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扬州市首批中小学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