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创建认知冲突情境 提升学科关键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这些事我来做”一课为例
■镇江市实验小学 陶欣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科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让小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呢?教学实践显示,课堂中创设有价值的认知冲突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关键能力。
认知冲突是学生个体在原有认知无法解决现有问题时的心理与现实状态的结合,是连接现有认知和理性思辨的桥梁。因此,合理创建认知冲突情境,能有效提升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在此,以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做”为例试作探析。
营造认知冲突情境
创设最适的生长点
“卷入”冲突。教学的热身尝试是将学生“卷入”认知冲突情境的关键,可以激发学生认知与实践之间的冲突。笔者从教材第一板块开展“家务擂台赛”切入,用最简单的叠校服比赛吸睛。以此作为认知冲突的切入点,往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对于冲突的关注度,激发其自身的发展性学习,进而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究。
集中主题。集中教学主题是在营造情境冲突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认知冲突、解决认知冲突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反思、提升认知的过程,更是学生自我突破、升华思想的关键时期。如叠衣擂台赛初次尝试后的讨论便是集中主题探究的重要形式。在第一次尝试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囧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同样的时间,不同的人叠出的衣服为什么各不一样?问题2——怎样叠才能做到速度快、叠得齐?两个极具普遍价值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处设置了“认知冲突”情境,特别是问题2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策略的积极性。
确定认知冲突情境
创设直观的体验
答疑解惑。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注重设置“冲突”,强化引导学生对主题的认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在充分的探究空间里积极体验、分享感悟,乐探索、能发现。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第二学段(3—4年级)部分明确指出: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承担家庭责任。此时,学生对“责任”“意识”等难以深入理解。例如在“家务擂台赛”这一活动环节中,学生可能对“树立家务劳动观念,提升家务劳动能力”等存有疑惑:为什么做家务?家务与责任心有什么关系?教师通过让学生亲历体验,适时拓展“知识窗”中“做家务好处多”内容,帮助学生多元地认识做家务的益处,解决认知问题,从源头理解教材内容。
有效体验。经历初次叠衣后,学生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可通过学生互评、采访叠得好的学生、播放视频《叠衣服小妙招》等多种方式,在创设的认知冲突情境中,在交流和点拨的过程中,激活思维。一系列思维碰撞后,学生开始第二次尝试——再叠。从失败到成功、从成功到精通,学生明白了叠衣服原来也有这么多学问。活动让学生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体会到掌握家务劳动小诀窍可以事半功倍。此刻,两次有效的对比体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关键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直面认知冲突情境 创设有效的策略
直面冲突。学生通过擂台赛完成体验式学习后,对劳动有了正确认识,乐于积极主动参与,但来自家长的阻力成了当下学生参与劳动不得不面对的焦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就要重点剖析学生与家长矛盾的关键点,并以此为基础,生成新的教学活动,有效化解认知冲突。
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生活放大镜”的形式,展现学生的烦恼——家人反对自己做家务。校园门口的家长采访,巧妙还原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学习第一位,劳动无所谓”“做不好,浪费时间还添乱”“年纪太小,大些再做”……教师带领学生去分析家长不让做家务的原因是什么,面对不支持,我们还要不要做?不让做,怎么办?
新旧融通。面对话题,学生们争先恐后,有学生说加快写作业速度,以实际行动证明可以学习劳动两不误;有的说多向父母请教,熟能生巧就不会添乱……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积极的做法,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将思维拉向纵深。学生在小组讨论碰撞中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问题解决策略,总结提炼解决问题要明道理、善沟通,要讲究智慧与方法。
由于学生认知的差异,他们在阅读思考、数据分析、对话交流、献计献策中会产生很多认知冲突,探究的强烈愿望也在不经意间萌生。有效的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感受且经历了完整的过程:发现问题、寻求策略、升华观点,学生的分析能力、质疑能力、反思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学科关键能力在学生评价论证中、在思维交锋中得到提升。学生的认知经历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此刻,新旧认知相互融通。
其实,认知冲突情境是教师为突破教学重点或难点时的预设。它的创设并非越难越好,而是建立在对学情足够了解的基础上,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的“最近发展区”。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是一项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要从预设与生成上共同落实认知冲突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基石,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提升与特定的学科素养相关联的学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