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探索科研实训协同思政育人新模式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周玮
新时代的职业技术大学担负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要跳出单一为科研而科研、为实训而实训的自我小循环,让学生在科研实训的过程中扎根产业经济的一线,通过亲历实践激发其敬业报国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为探索新时代科研实训协同思政育人的新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学院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依托科研实训项目,践行思政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的科研实训过程中,围绕乡村振兴、现代大流通、产业融合、县域富民、直播电商、高质量发展等前沿热点问题,扎根经济一线、产业一线、岗位一线,洞察社会现象,探索真知实践,引导学生在落实落细实际问题上真操实练,构建了科研实训协同思政育人的新路径。
契合时代场景,践行国情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商贸学院与省旅协民宿分会在句容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党建引领的产学研实践。在充分发挥本科职业教育办学优势的同时,商贸学院携手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及协会组织共谋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培养,把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从校园搬到乡村经济建设发展的一线,带领学生实地了解当地农产品交易平台、农业专业合作社、村企联建项目以及农民在地化培训等情况。职业院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希望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因此,这种场景鲜活的乡村大课堂,不仅为学院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加深对乡情、社情、国情的感性认知,让他们在扎根乡村一线、全面了解“三农”问题、深刻体验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新变化的过程中,把职教匠心、合作真心、服务热心融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成为践行国情教育、乡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最生动的思政课堂。
解读宏观形势,树立远大抱负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为此,学校在开展科研实训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审时度势,正确理解当下的国情和形势。比如,探讨构建江苏现代大流通体系建设时,我们让学生走访调研全省各地流通通道、场站、流通网络、农村物流、物流企业、外贸企业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发现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从而领悟到当前国家提出要打破区域壁垒、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深入一线的科研实训课堂开启了青年学生智慧的大门,让他们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解读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懂得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增强其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决心。
激发研学动力,培养理性定位
当前的直播产业十分火爆,很多职业院校为培养直播人才,开设了电商直播、新媒体直播、直播营销等系列课程。起初,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一个产品介绍人的角色,因缺乏对产品研发背景、优势、功能等方面的了解,介绍往往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为此,商贸学院依托县域富民产业的科研实训项目,带领学生深入泗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当地黑木耳、菌菇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开展全产业链调研,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产品种植、采摘、深加工、工艺研发、产品包装、直播营销和供应链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农产品直播电商的兴趣和研学动力。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入户访谈、了解农户急难愁盼问题,深切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木耳大产业”的重要意义。这种深入产业一线开展的科研实训,让学生真实接触并感受到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明晰了个人在学业和择业上的理性定位,对自身要补齐的知识短板和实践技能有了全面认知。
建议和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因此,以立德树人为本,构建全要素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思政实践大课堂,是职业技术大学开展科研实训的核心要义。为此,在科研实训的过程中,学校既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专业功底,积累他们的“职业厚度”,更要磨砺他们“钉钉子”的精神,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复杂问题时坚守“匠心”。同时,还要重视养成这种“匠心”的合力,让学生在分工协作中形成一支有干劲、敢担当、讲团结、守纪律的高素质团队。此外,学校在设计科研实训的考核指标时,要把思政育人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呈现的责任心、敬业度、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让他们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新时代的职业技术大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国工匠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学院教授、副院长,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1YJA630125〕和省社科基金项目〔21GLD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