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劳动教育的后半篇文章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做好劳动教育的后半篇文章

■刘正旭

如今,劳动教育成为很多学校热烈讨论并积极实践的主题。这是好现象。自从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劳动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大家也逐步认识到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尴尬的现象,如: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的德育家庭作业就有家务劳动方面的要求,可是学生在家时,不少家长却不愿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家长们的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只要搞好学习,其他的我们来!劳动嘛,体验一下就可以了。”

其实不只是家长,不少学校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这些学校的劳动教育表面上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但实际却收效甚微。如:有的学校校园比较局促,就组织一群学生,到某个农场割一次稻,或者包一次馄饨,但在不少学生眼里,这样的劳动活动与秋游也差不多;有的学校地方比较开阔,就在校园里开辟一个农场,平常请校工管理,上劳动课的时候让学生出来活动一下,拍几张照片录一段视频,之后依旧由校工“协助”打理。这样的劳动教育始终停留在体验的层面。

体验的确是一种颇有成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品德。学校带领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当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掌握生活技能和简单的职业技能。然而,体验只是教育的起始而不是教育的全部。学生在劳动体验之后,如果没有分享、反思,不要说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精神的根植,即便是在劳动技能的掌握方面,收获也是微乎其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还要做好劳动教育的后半篇文章,让劳动教育真正始于体验终于成长。

一是认清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劳动的根本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是为了调整教学节奏、利于学生学习,还是为了搜集学生活动图片便于应付考核?显然都不是!教育部明确要求,劳动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并“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其本质是指向育人的。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南菁高中)以体验式学习“体验—分享—反思—行动”的基本逻辑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每次劳动活动之后,南菁高中都要组织学生分享体验,并邀请专家辅导,引导学生讨论“劳动的意义”“人工智能是否将取代人类劳动”等话题,明确成长方向。这样才能超越简单的苦乐体验,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让成长伴随教育一起“出现”。

二是完善劳动课程建设。忽视、误解甚至异化劳动教育都是没有将劳动教育真正作为课程来实践的结果。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任务比较重,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举措被简单化、功利化操作了,如:学生社会实践走过场,没有真正实践就在相关表格上盖上父母单位或居委会的印章;研究性学习成了少数优秀学生的任务;走访调查演变为闭门造车……为此,我们要落实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整体规划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课时安排、主要劳动实践活动安排、劳动教育过程组织与指导及考核评价办法等”,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教学课时。南菁高中就建构了价值培育、体验实践、感悟分享、反思成长等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在有限的校园环境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劳动教育新样态,创建了江苏省劳动教育课程基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形成学校特色。不同学段有不同特点,不同学校有不同基础,劳动教育也就有不同目标和不同路径。南菁高中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劳动教育:进行学科渗透——形成正确观念(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掌握生活技能——养成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开展职业体验——明确生涯发展所需(了解技能、明确目标);注重榜样引领——树立劳动精神(朝向目标、持久努力)。我们立足高中学段实际,基于语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借助依山傍水的校园环境,开辟校内劳动基地“謇园”(为纪念我校书院时期校董张謇先生而命名),以人文培育精神,以科学指导实践。如茶艺课程就是南菁高中特色劳动课程之一,从种茶到采茶、制茶,从泡茶到品茶,让学生既有田间劳动的亲身体验,又能相互交流感受体悟,还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日常管理、精益求精地完成劳动任务,收到了较好的劳动育人效果。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劳动教育的后半篇文章。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在校外劳动基地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孩子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还能看到劳动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喜人变化,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在劳动中快乐成长。

(作者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