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实现儿童自然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实现儿童自然成长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曹海永 丁爱平

卢梭认为,让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幼小衔接本质上就是为了弥合教育阶段的分割与儿童身心发展连续性之间的矛盾,使教育教学更加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需求。为此,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对照一年级儿童入学适应期“四大适应”的具体指标,在现状调研与校情分析的基础上,创编了《“畅畅笑笑”上学Ji》,人手一册,帮助儿童愉快地亲近小学校园,自然地融入小学生活。

首先,用游戏活动的方式打开学习之门。“学习适应”和“生活适应”是幼小科学衔接“四大适应”中的重要维度。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活动方式,其教育价值不可低估。跨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其心智发展刚刚起步,游戏于他们而言,不应是成人的恩赐和奖赏,也不仅仅是促进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游戏是儿童成长的内在需求,是他们的基本权利。游戏活动不但能促进儿童粗放和精细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儿童认知、语言、情绪和性格等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游戏中的儿童既是勇于探索的“冒险家”,又是充满创意的“剧作家”,还是淳朴真诚的“哲学家”。在游戏中,儿童学会遵守规则,感受胜败输赢,乐于分享合作。

例如,我校在“课前准备我做好”“快乐阅读我享受”“跳绳锻炼我参加”和“小手操作我灵活”“快乐劳动我积极”等板块的评价中都采用了游戏化的方式,教师创编了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儿童互相表演传唱《我的上学歌》《五好歌》,有的孩子还改编部分歌词,释放出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还推出了“阅读存折”,记录儿童的阅读书目和阅读时间,引导儿童享受阅读带来的“利息”,比如增加知识、增强能力等,以此提升儿童的入学适应度。

其次,用情节记忆的联结铺设生活之路。入学适应期儿童对小学生活的感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情节。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分类和储存信息时表现为两种形式,“情节”记忆或“语义”记忆。嵌入情境的信息称为“情节”记忆,通常储存在与特定地点、环境或情节的关系之中。儿童更多地表现为“情节”记忆,即依赖极富个性色彩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而存在。为此,我校推出“社会适应”和“身心适应”评价,这两种评价指标不是完成定量刻画,而是重在情境描述。在适应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选取小学校园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图文并茂地帮助儿童了解多姿多彩的小学生活,生动多样的“情节”逐渐联结,帮助儿童快速度过真实、丰富的适应期生活。

比如,在儿童手册“美丽校园我爱她”部分,儿童在动手进行风景拼图的过程中增强对校园一景一物的了解;“天天上学我快乐”部分呈现了多个上学期间的快乐元素,帮助孩子梳理校园的人、事、物;“结交朋友我开心”部分的画面有助于增强评价内容的实践性和人文性,帮助儿童亲身体验,留下充实愉快的入学记忆。

特别重要的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一年级全体任课教师均参与了适应手册的团队研发,在全员、全程、全情、全力的过程中,教师们对幼小科学衔接有了更准确、更清晰的理解,把“四大适应”自然而然地融入儿童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如泰戈尔所说,“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