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教育力量”共筑“人才高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全国“两会”聚光灯下,来自江苏教育界的代表委员深度关注教育改革发展,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积极建言献策——

凝聚“教育力量”共筑“人才高地”

■本报记者 阿妮尔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奋人心的话语中饱含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殷切期望。来自江苏教育界的代表委员直面社会关切,围绕人才培养这个焦点话题认真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紧扣热点:

共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夯实发展的人才基础”点出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也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之一。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表示,应加强基础学科青年人才培养,建立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通过完善专业分类建设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和学科交叉培养模式促进拔尖学生多元化成长。

“应厚植人才培养、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及长周期支持机制,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从事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晓宏认为,大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指出,面对新时代新挑战,仍需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结构布局。“应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探索培养‘本研贯通’新路径,并完善学位制度落实细则,加强对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的支持。”

近年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领域关注,“重心”有所下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贵在‘早’,如果等到中学乃至大学才发现、才培养就迟了。”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主任李鸿彬表示。他建议面向全国全体学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的实践探索,助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最大可能的发展,并同步做好培根铸魂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在提案中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呈现系统性、综合性特征,必须通盘考虑,贯通发展。她建议建立完善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纵向贯通的培养体系,扩大高校在“强基计划”中的自主权,适当放宽入围门槛,在此基础上由高校进一步考察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研究潜质。

汇聚资源:

让高水平人才更“接地气”

新时代新征程,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如何为区域经济、行业发展供应高质量人才,代表委员有话说。

“乡村振兴要高质量发展,必须数字赋能。”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表示。近年来,数字技术逐步融入农业农村各方面,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她建议加强研究让数字化青年人才供给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相对应的实现路径,丰富农业农村数字化人才技能培训模式及渠道,并打造农业农村数字化人才交流培训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督导室主任陈宏斌在日常调研中观察到,非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员走上教师岗位前往往缺少系统教育实习这一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此,他建议“非师范类”人员在教师资格笔试合格后,应先进行教育实习,考核合格后才可报名参加面试。“对有志于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类学生,高校可对他们开放教育实习通道;对于已不在校的报考人员,教育行政部门可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向笔试合格者开放教育实习申请权限。”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今年带来一件关于“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提案。他说,“双碳”目标对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要求很高。构建产教融合的“双碳”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可行办法。可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推动建立学校、企业双导师授课模式,并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与企业共同打造实践平台,实现教学、科研、企业需求与“双碳”人才培养过程动态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学位办公室主任王红军格外关注企业中人才的成长。他建议大力支持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更加积极主动开展企业员工再培养,对承担企业员工再培养的学校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和政策支持。此外,加快落实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系统性、长期性开展员工培养。

回应关切:

为了老人孩子的平安健康

人才培养关乎国是,也关系民生福祉。随着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育人模式等的不断变革,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老年人和学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意义非凡。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提出,将老年医学列入国家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加快培养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的老年医学专业人才队伍。支持高等医学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老年医学专业,健全老年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将老年医学科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修轮转科室。同时,鼓励医科类院校、职业医疗卫校和社会联合办学,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医疗护理专业化培训。

“对老年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健康的高质量。”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韩峰表示,医科类院校应主动承担培养拔尖老年医学人才的任务,推进多专业联动,增加有关老年医学的教育教学内容,培养专业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人才。

教育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员表示,在对孩子们寄予厚望前,首要关注的应是他们的平安健康。

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建议,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性别差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等制订学科课程标准并纳入课程设置方案,凸显心理健康教材与各学科、德育、活动的融合性功能,并由专业心理教师授课。

体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全国人大代表、奥运冠军、东南大学学生张雨霏提出,希望能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进入学校从事体育教学的渠道,让孩子们在“冠军体育课”中培养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学会一些更专业、不易受伤的运动方法,通过运动获得更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