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长虹接地通南北
■袁传宝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作为土生土长的浦口人,我从儿时起,但凡去南京主城,长江大桥都是必经之地。那时,我坐在车里,隔着窗户,望着长虹卧龙般的大桥从远处渐渐奔来,越来越近,宛如巨人般巍峨耸立,眼前转为一座座玉兰花灯,风驰电掣般于窗外掠过,唯见镂空栏杆之间流至天际的滚滚长江。
我曾无数次坐车从长江大桥经过,也曾三次行走大桥,用脚步丈量她的雄伟,领略她的壮美。
第一次行走大桥是1988年,我就读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为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作为班长,我提议周末行走长江大桥。建议一呼百应,连班主任也赞同并表示参加。周六上午,秋高气爽,我们875班一行近50人,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地从学校吉祥庵出发,经过迈皋桥、中央门、建宁路,一路骑到四平路。停好车,大部队开始行走。年轻的我们丝毫没有骑车几十里的劳累,走着唱着,兴奋不已。那时的大桥,车辆不多,行人也少。桥面整洁宽阔,栏杆浮雕各异。我们由南而北一路上坡,引桥下座座建筑俱在脚下匍匐,南桥头堡近在咫尺。
桥头堡左右各一,高高凸出于公路桥面,直插云天。站在米黄色的桥头堡下仰首观望,顶端钢制的“三面红旗”呈飞跃前进状。立于主桥,凭栏远眺,天高云淡,白鹭飞翔,滚滚长江从故乡江浦而来,汹涌澎湃,奔流向东。江中白帆点点,桥上秋风习习,一幅纯美而惬意的画面。
第二次行走大桥是1998年,彼时我已娶妻生子。暮春的一天,妻子翻看照片,当看到晓庄师范学校同学行走大桥的合影时,妻子兴趣盎然,也要走走大桥。于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开始了。我们抱着一岁的儿子,踏上了江浦开往鼓楼的汽车。桥北路下车,一路行走。我们走走停停,看看望望,由北向南,走过引桥,到达北桥头堡,已是气喘吁吁。桥头堡休息时,儿子却兴奋不已,咿咿呀呀。我告诉妻子,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30年来,这座大桥已成为全国各地人们的共同记忆连接点。对很多人来说,长江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无数回忆的载体。外地朋友来南京玩,都会去长江大桥看看,它的雄伟、历史感与时代精神是南京人心中的骄傲。
妻子建议我们来个全家福,桥头堡旁正好有“桥头照相”。虽说价格不菲,但也难得潇洒一回。我们端正姿势,我左妻右,中间是胖乎乎的儿子。
第三次行走大桥是在2018年12月。大桥自从2016年10月全封闭维修以来,已历时27个月。恢复通车之前,诸多南京人自发行走长江大桥,提前目睹大桥芳容。是应景,更多是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壮美、手可触及的雄伟远胜于精彩的图片和千言万语。那时,浦口区作家协会也组织部分会员开展“徒步长江大桥”的活动。行走于国内第一个自行设计施工、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建成的双层、双线大型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大桥之上,远望,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壮观。近看,改造亮化后的大桥,坚固雄伟,一派簇新。
有位哲人说,桥是凝固的历史,它记录了民族的精神。立于滔滔长江之上的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共和国的辉煌,也是中国著名景点。作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光辉里程碑的南京长江大桥,用无言的壮美向每一位游客展现着她的英姿勃勃,诠释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不屈精神。
而今我再次站立于大桥上,心潮澎湃,脑中浮现一句诗:长虹接地通南北,远水浮天贯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