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眉毛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城市的眉毛

■申功晶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传统书店的黄金时代。从我家到学校,10分钟的路程中就能遇到两三家私人小书店。对于我这类恋书成癖的“小书虫”而言,自是喜闻乐见。

当年,最喜光顾的那家书店距我家最远。店主是一对面目和善的中年夫妇。闲来无事,男的翻报纸,女的打毛衣,收银台是一张简单的小方桌。新书就垒砌在橱柜里、桌面上,一排排、一叠叠,油墨香和纸张味扑鼻而来。我放了学,先不急着回家,一头钻入书店,从“题海”转战“书海”,民国散文、古典小说、历史传奇、人物传记……我就像一只掉进米缸的小老鼠,贪婪地汲取养料,一不留神,时光滑到书店打烊,才悻悻离去。

待到周末,上街吃早点,我点上一碗泡泡馄饨,一客生煎馒头,生煎总共8只,吃一半,留一半打包,权作“泡书店”的午饭垫饥。逢上过年或生日,拿着长辈们给的红包,去店里挑上几本心仪的书,夜间,躺在床上翻着簇新的书,早把几何函数、化学分子统统抛去了爪哇国。

年少时的我寡言敏感,书籍倒成了忘忧草、解语花,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夯实的精神城堡。彼时,逛书店成了我人生中一大乐事。惜乎,没几年好光景,那家书店的大门就贴上了封条。听说,老板转行去开网吧了。

之后不久,我又探宝似地在苏州城区中心地段的十梓街发掘了一家新开的书店,一捆捆新书从地板垒到天花板,年轻的店员自顾自捧着书看。恰好,兜里尚有几个平日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零钱。我在一个书架中层看到了一批心心念念的好书:三联版的金庸作品全集、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价格尤为可爱,单本均可出售。对一个“书迷”来说,这比刮到万元彩票更令人欣喜若狂。

跨入21世纪,阅读方式悄然剧变,从纸质阅读切换为电子阅读。不经意间,我也被裹挟着进入快餐阅读的大潮中。可常对着电子屏幕忒伤眼睛,好友向我推荐了几家购书网站,那里的正版书籍五六折起,逢上活动,更为便宜,自此,我便鲜少涉足实体书店了。

传统书店在城市中逐渐衰落、凋零,慢书房、诚品书店、猫的天空之城等新型书店一一兴起。但这些新型书店,已不再是纯粹的书店。有些书店里,咖啡、西点喧宾夺主,书籍反倒成了衬托红花的绿叶。文友们倒时常三五成群“组团”去书店喝茶喝咖啡,切磋交流读书心得。

偶有一日,我闲逛平江路,钻进一条僻静小巷,意外发现,在这姑苏古城最为繁华的深处,低调隐匿着一家“文学山房”。推开玻璃店门,是不到20平方米的店铺,几个书架上满满当当摆置着线装古籍、绝版孤本。这可是一家货真价实的老牌传统书店。店主是一位年近期颐的老先生。他生于一个古书店世家,从16岁至96岁,老先生与书籍打了一辈子交道,几十年如一日守在这方小天地,把爱好做成了事业。

老先生半开玩笑似的把书房比作城市的眉毛,“眉毛看似并不重要,但缺了它,五官再精彩看着也乏味”。他竭尽全力想守住这座城市的眉毛。可当这座古城的五官变得愈发现代的时候,那道古朴的眉毛看起来反而显得不合时宜了。有人问老先生,想把这个书店经营到什么时候。答案是:当然到生命终止的时候。我很敬重老人的执着,但也忧虑起来,终有一天,文学山房也会和老人一样老去、远去,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响。到时候,再去哪里找寻这些“眉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