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区域层面促进教育从优质均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任卫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能否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为重要。只有实现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更高教育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让每个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教育从优质均衡发展走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笔者以为,从区域层面促进教育从优质均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推进教育资源从简单均等迈向精准配置。区域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一方面要遵循均等配置的原则,在学校硬件建设、师资配比方面坚持相对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城乡学校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为了保持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绝对公平而一味地削减或降低城区学校的资源配置,这样的做法也是不科学、不足取的。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实现精准配置。区域层面要建立城区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同时根据不同学校的地域特色、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资源配置,使得区域内所有学校的发展水平呈好中向优的态势。如,对打造风筝文化特色的乡村学校,在美术、综合实践学科教师的配置方面就可以适当倾斜;对以花样跳绳项目建设为主的学校,在体育器材、体育专任教师方面的配置予以优先考虑,等等。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地均等,其实是一种低水平发展,只有建立在兼顾学校规模特征、功能特征等基础上的差异发展,才是一种高水平的、更高质量的发展。
推进教育评价从结果性评价趋向增值性评价。区域在进行学校教育评价时,如果仍采取单一的结果性评价,那么对于一些新建学校、乡村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则很难调动它们的办学积极性。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看面上的办学成效,更要看区域每一所学校是否充满了办学活力,要看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蓬勃的发展潜力,而对学校实施增值性评价则有助于达成这一目标。对学校实施增值性评价,需要考虑每所学校学生的素质起点和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持续影响,需要考察经过一段时间教师教育后学生素质的相对进步。通过增值性评价,学校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发展动力,让教师、学生切实感受到因努力而发生的变化,使教育评价观发生真正转变,让每一个人“因努力而进步”。美国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认为:“一切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取决于学生究竟学了多少、学得如何以及继续学习的潜力与愿望。”而推进教育评价从只注重结果转向关注“增值”,则有望达成这样理想的教育效果。
推进教育生态从封闭割裂走向协同自然。区域教育在改革的进程中,很容易受到教育生态的影响。破除封闭、割裂的教育生态的最好办法是真正搭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打造协同自然、整体育人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这需要各方明晰自己的责任边界,加强各自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设。学校应把重心放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家庭应侧重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与学习、生活习惯;社区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性、补充性、拓展性教育资源。当然,建设协同自然的良好教育生态,主阵地还是在学校。区域每一所学校都要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让德高业精身正的教师成为学校的“良师”“大先生”;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让身健心善、尊师乐群、文武双全的学生成为学校最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