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写一纸关怀,等一树花开
■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初级中学 田雪
“我种下每一粒书信的种子,愿你们步履轻快,如同一片花瓣的重量,盈盈然,奔赴每一个春天。我在教育的守护里,等一树花开。”
落樱如期,时光有痕。我走上工作岗位已经8年,师生共写的日子也已经走过了7年。如果问我这些年的教学生涯留下了什么,我会说,留下的是那一封封发出又收到的信。每一次通信,都是我与学生彼此治愈的温暖过程。
播种·共写的种子
2015年9月,我成为一名教师。乡村生活平静却又单调,我开始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与学生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时的我缺乏教学与管理经验,于是便选择自己最擅长又最接地气的方式——写信,相信文字的力量能架起沟通的桥梁。
书信成了我与学生、家长沟通最有力的载体。一封封信装在孩子们的书包里带给爸爸妈妈,孩子们也学会了将一封封带着自己问题和感受的信悄悄压在我的书本底下。每学期末,我都会遵守与孩子们的约定,给他们写一封信。书信中,有我们的故事,有我的祝福,更有我的期盼。学生写给我的心愿卡中有这样一句话:“长大了我要和田老师一样,当一名英语老师,这样,我会给人们带来快乐,每天都可以开开心心地上课。”家长们的回信里记录着这样的话:“想对你说的话很多很多,就是不知从何说起,千言万语汇成真诚的一句:田老师,谢谢你,谢谢你陪孩子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快乐、美好、难忘的童年。”
浇灌·共写的土壤
2018年9月,由于学校合并,我去了另一所村小任教。班里一共有14个孩子,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我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节奏。我开始有意识引导学生多写、多记录。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开始就写信肯定有些难度,我便在教室里放上一个“秘密箱”,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古灵精怪的想法或是班上发生的趣事写下来,悄悄地放进“秘密箱”里,每周在固定时间打开,就可以拿到我的小回信。
慢慢地,“秘密箱”里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孩子们不仅写生活中的小事,也开始写读书、学习的感悟。与此同时,我利用学校里种植园的条件,带着他们一起整理班级种植区,种上向日葵和红薯,让他们记录下劳动的整个过程。
共写随笔的日子里,孩子们身上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慢慢消失了,互相关爱的情谊悄悄萌芽了,班级凝聚力也油然而生。
延续·共写的光
2019年9月,我从小学来到中学工作。进入初中后,我依然继续着书信之旅。2020年线上教学期间,我发起“文字诉我心”挑战,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那些小小的触动》,收获了他们字迹工整、饱含情感的文字反馈。我一张张看,一封封回复,一点点走近他们的内心。复课后,我带领孩子们开展“寻找好朋友”书信漂流活动。我在教室里放了一个“书信漂流箱”,里面记录着他们的故事,由专门的同学负责,每周一话题,每周一开箱。开箱回复完后,我会给孩子们一天的时间,让他们互相阅读、学习。孩子们在书信漂流中慢慢提升自己,书信成为了我们班独有的“交流密码”。接下来,我又建立了班级“成长驿站”,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带有各种图案的成长记录袋,记录袋里可以收藏老师发的奖励,也可以保存自己写下的成长感悟,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获得我的“神秘信封”,信封里有我长长的信,也有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班里有个孩子叫小浩(化名),在同年级的孩子里他要大几岁。开学第一节课,我让孩子们作自我介绍。当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介绍自己时,声音突然静止在了教室的某个角落。那是小浩的座位。我走到他身边,鼓励他告诉同学们自己的名字。他却始终面无表情,不发一言。这时,旁边的女孩拽了拽我的衣角,小声对我说:“老师,他不会说话。”我立刻呆住了。我为自己的工作疏忽感到内疚,又为小浩接下来的学习生活而感到忧虑。
李镇西老师说,你遇到的每一个教育难题,都会是很好的教育课题。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小浩不会说话,我就带着他写;小浩说不出话,我就等着他画。英语课上,他着急跟不上,比划着写下来告诉我;遇到问题,他会写信和我沟通。或许上天带走了他的语言能力,但他依然是独一无二的小浩。
收获·共写的幸福
共写是一份力量的传递,曾经和我写下一封封信的孩子们,也已经渐渐长大。300多封信,10万余字,师生共写让我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的教育生活变得与众不同。共写的日子里,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去记录,去表达,去分享,用文字的力量凝聚起大大的磁场,呈现生命真实的状态。未来的教育生活里,我将继续用文字记录所有美好,持一份共写情,等一树花开日。
图为作者与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