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思与诗的融合:作文教学中的生命叙事
■北京市第五中学朝阳双合分校 钱秀萍
社会学家杜尔克姆说,教育的任务是“在他那里形成一种内部的深刻的状态,一种类似灵魂的聚焦的东西,使他不仅在童年,而且在一生中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前进”。杜尔克姆清楚地指出,学会生活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在自己的精神存在中把获得的知识转变为智慧,把智慧融入他的生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始终以此作为目标,践行新教育的生命叙事主张,努力追求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叙事深度:彰显写作中的思想力量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语言的背后是思想,思想附着在语言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扣住语言的根本,通过语言这一桥梁重新发现隐藏其后的作者,进而联系作者的背景,进一步感悟语言的魅力。从文字走向作者,从作者走向时代,再从时代走向文字,就是一个完成深度学习的过程。
我在以“别样”为题进行作文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的写作认识,特别设计了“自主·支援”环节,通过以下两位作家的文论让学生体会:
在写作中,作家必须是真诚的,是认真严肃的,同时又是通情达理和满怀同情和怜悯之心的。(余华)
我认为在日常不如意的小事和琐碎的烦恼里纠缠不休、揣想或者记载一些小矛盾的诗歌,是缺憾,是自杀。(博尔赫斯)
教师启发学生:余华强调选材的真诚、深刻,博尔赫斯指出材料的价值观。在这里,教师支援策略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认识并运用规则,追求积极的意义;也体现了写作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与学的统一。
我在另外的一个作文教学案例中,先出示杂志《读者》一期的封面,让学生以“思想者”为思考触发点,训练“拟题”的水平。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拟出了精彩的题目:“当物质包围精神时”“思想的芦苇”“沉思中的纷繁”“心灵桎梏”“文明的存在”……这些题目充分展示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作家帕克·帕尔默认为“好的教学来自教学的个性和整体性”,我着力提升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良知和审美的结合,追求教师和学生在深度学习中的共同提升。
叙事个性:突出写作中的诗性品质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包括学习的情感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的内在需求、学习渗透性和学习价值观的形成。在写作教学中,我尝试以自我发现、自我对话和自我觉醒的姿态,进行有情感、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
我在《菁菁校园 抒写诗情》写作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教师出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配乐朗诵
师:同学们,欣赏海子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诗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我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感情起伏比较大,语言比较优美。
师:感情起伏比较大,你的内心涌动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对别人的美好祝福。
师:你的发现很准确。诗人把心中美好的祝福首先送给自己,接着送给他的亲人,再送给陌生人。因为他面朝大海,拥有了广阔、浩瀚的胸怀,所以他的心里有了这样春暖花开、无比美好的景象。在这首充满了阳光般温暖气息的诗背后,也有诗人隐含的孤独和内心的凄凉。所以,一首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还有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上述写作教学环节,是“穿越技法和意象”的生命创作情趣的激发。教师没有把这首诗“切碎”和“分析”,更没有解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启发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意象即可。其次,重在和学生交流整体意象背后的作者情愫:美好祝福、无名忧伤、隐含的孤独、阳光般温暖的气息等。这样我们看到的是“整体的意象”感悟和“整体的情感”理解。如果让貌似纯熟的程序性技法凌驾于真实情感的表达之上,我们最终得到的只是“华美的语言躯壳”。“诗”的灵性飘逸,得益于“思”的深邃宽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写作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与文本、自然、社会对话,进而展示心声,发现自我。
叙事智慧:呼唤写作中的人本精神
我在写作教学中设计过下列学案:
主题作文:“四月天,校园那一架紫藤萝”
导语:叙述写作缘由,揭示作文练习目标。
链接阅读:《紫藤萝瀑布》
片段练习:
【紫藤萝档案】——做一回植物学家:请根据你的仔细观察,用平实说明的方式为紫藤萝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至少运用三种说明方法)。
【紫藤萝图画】——做一个美术家:紫藤萝很美,但美在何处呢?借助你的文笔,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你心中的紫藤萝,按照一定顺序,注意细节的描摹。
【紫藤萝之歌】——做一个诗人:立于紫藤萝前,你一定百感交集,诗兴大发。写一首小诗,填一阙词,或者写一篇赋,展示你诗人的风采。
【紫藤萝之思】——做一个哲学家:我们看紫藤萝,紫藤萝也在看我们,人与花息息相通。生命的本质是相似的,这引发了你怎样的人生思考?
【紫藤萝作品集】——做一个文学家:一路风景一路歌,人间四月天,一架紫藤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紫藤萝图景和美丽的故事、睿智的思考,请展示你的才华,写一篇文学作品(散文、小说、童话、剧本等)。
按照学习心理学的观点,学生一般可以自学陈述性知识,而技能性学习,尤其是智慧技能的学习,则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安排练习。作为智慧技能规则的教学策略设计,上述作文训练主要依靠变式练习,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样的作文教学,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他们进行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在上述作文教学中,写作是学生自我生命的发现过程,是学生与文本、自然、社会对话的过程。结合生命叙事的作文教学,教师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要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与价值观的树立,激活学生的创新才能。
知识和生命、生活是相互贯通的,写作技巧是从属于生命内涵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共享语文“生命共同体”的快乐。在“思”与“诗”中,师生共同创造语文学习与社会原理相通的共同体,呈现出生活、生态、生命的应有之义,抵达求真、审美、善悟、尚德的学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