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大地上诗意栖居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乡村大地上诗意栖居

■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董艳

我的学校地处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是一所普通的农村校,班里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幸运的是,我遇上了新教育。

我们围绕“乡土乐”课程研发,以“沐浴古来之风”——诵读古诗文、“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读写儿童诗、“品味乡土生活”——写乡村生活、“荡舟书海”——整本书共读、“萤火之光”——亲子共读、“写给远方的诗”——给自己(父母)写信等课程编织乡土独有的诗意生活。这些课程中,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儿童诗诵读课程——“那诗意在乡土的歌”。

每日与诗相伴

周二,诵诗。这一天,我们晨诵“开启诗”、复习旧诗、诵读新诗、对诗歌进行简单赏析;自创“开启诗”《阅读点亮心灯》……截至目前,学生累计诵读儿童诗500多首。

周三,送诗。我依据对孩子们生活学习的观察,创作儿童诗,在周三早上把诗送给孩子们,并对创作过程进行简单再现、配画。截至目前,我写了500多首儿童诗。

周四,作诗。这一天,我引导孩子对乡土生活进行再现,确定诗歌主题,畅所欲言,集体作诗。如农忙插秧了,我们集体创作《插秧》送给爷爷奶奶。截至目前,班级集体创作了500多首。

周五,习诗。这一天,我们先分别诵读3首诗歌,接着请孩子们说说本周收获,自由展示作品和创作小故事,学生穆蕊蕊讲述《种太阳》这首诗的创作故事时说:看我们家的小鸡冻成一团,我就想种一个大大的太阳。截至目前,孩子们累计创作了3000多首诗。

诗歌创造奇迹

一开始,我有些犹豫,把儿童诗的读写纳入学科课程可行吗?有效吗?儿童诗读写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学生小楠(化名)开始写诗后,我的这些问题有了答案。

小楠是名特殊儿童,计算、阅读能力欠缺。为了给她带来更多体验,我和她聊天,给她找了个善解人意的同桌,动员孩子们和她一起做游戏……可我们还是迟迟未能找到帮助小楠的有效办法。

令我意外的是,随着多首诗歌在教室里不断地传诵后,小楠的眼睛里闪过亮光。从那以后,每一个清晨,我都会拿出几分钟时间教她读诗,虽然她读得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诉我她是喜欢诗歌的。

最终,每天几分钟的诵读,开启了小楠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创作自己的生命之诗。第一次收到她所作诗歌的晚上,我噙着泪写了一篇特别叙事——《我的信心源自你的生命开启》。在诗歌的浸润下,小楠开始思考、学习判断,心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或许这就是坚持儿童诗读写缔造的奇迹。

收获额外奖赏

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还结合儿童诗活泼、古文诗厚重的特点,将“沐浴古来之风”与“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融合,开启了“诗与诗”“诗与文”“文中诗”3个小课程,并创生了独有的评价方式。

孩子们的诗先后刊登在《蓼风》《新教育》《未来作家》等诗刊。在诗歌浸润下,孩子们的笑容更灿烂、思维更敏捷、言语更纯净、生命更丰富……如今,孩子们的诗和我的诗均已集结成册,我书写的课程叙事《寄一片情给乡土》也随之出版,我们的课程还被多家媒体报道,这些额外的奖赏是我们“启程”时并未想到的。

在乡村,在新教育引领下,我用饱含着“土气”的诗歌开启每个乡村的清晨。我坚信,它能够用诗意的语言、浪漫的艺术情调、深邃的哲学视角、虔诚的情怀塑造孩子,最终使他们能够带着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成就自己、善待他人、服务社会,更好地生活。

新时代呼唤新教育,新教育滋养新教师,新教师哺育“新孩子”。我们在乡村大地上诗意栖居,感谢新教育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