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明: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杨培明: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

■本报记者 王丽 汤文清

吴韵楚风,江尾海头。浩浩荡荡的长江,在江阴湍急奔海。

这里有一座中国文化教育版图的丰盈坐标——南菁书院。自1882年创办,延绵成今日的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学校现任校长杨培明,祖籍山东滨州。深得江阴古城柔情侠气和名儒硕彦的滋养,初见是昂藏七尺鲁北汉,端详是温润谦和江南君。

在江阴澄西中学读书时,杨培明凭借出众的身体条件获得招飞资格,后由于种种原因与凌云梦失之交臂。变故没有击垮17岁的少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求学路上那些给予他关爱的恩师逐一在脑海中闪回。他收回眺望蓝天的心,决意“向着讲台奔跑”。

一跑就是35年。从江阴市西石桥初级中学、江阴高级中学到南菁高级中学,杨培明历任语文教师、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自2003年到南菁高中20年来,杨培明与师生们活化一座书院,赓续一方文脉,承创一种境界。从语文学科天然的审美性出发,他提出“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的教育发展愿景,进而整体建构课程体系,对课堂教学做审美改造,展现出一所普通高中全部教育生活的审美化,努力推动高中教育走向美学境界。

“学校天空上,应该高扬一面什么样的旗帜?”

进入南菁校园,一块近20米见方的巨石跃入眼帘,上面刻着南宋朱熹“南方之学,得其菁华”8个字,南菁校名便取自于此。“什么是菁华?如果我们以成就人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为教育追求,对‘南菁’的理解就上升到回归教育本质、追求教育终极价值之意。”杨培明说。

文艺研究会、数理研究会、国乐部、新剧部、足球队,记者在校史馆里看到一帧帧翻新的老照片。“你们看,百年前的南菁办学者就开设各类课程,举办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丰富的校园生活。”语文教师出身的杨培明很早便意识到,南菁文化遗存是珍贵的学科资源和全景的育人生态场。任教南菁伊始,他依托南声报、菁园电视台和儒山文学社,带领学生举办艺术节、社会节、辩论周,让学子在课程实践中触摸学科风景。

2013年8月,45岁的杨培明成为南菁高中第45任校长,也领受了百年名校的如山责任:书院文韵、英杰辈出,新时期的南菁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和时代转换?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教育能为人追求美好生活做些什么?

校史馆成为杨培明构建美育愿景的出发地。他在此“闭关”,研读梳理130年积蕴和数百位优秀校友人生。整整一个月后,他抬起头确认:从传统书院到现代高中,“审美”已融入南菁文化血脉——

古朴箭矩老校门,依依杨柳旁的书味亭,学政厅静卧的井栏遗迹,清幽肃穆的书院碑廊……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南菁高中开发系列化、体系化美育课程;早在2011年,学校获认江苏唯一美育课程基地,以美育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成为价值追求。

杨培明继续深思:回答“素质教育”的时代命题,必然要亮出“学校天空高扬的旗帜”。2014年1月,他受邀赴天津参加研讨会。得知他是一位教育人士,司机师傅说,只要看背影,“我们就知道前面的学生是不是南开中学的。”

杨培明深受触动:“学生身上具有一所学校特有的属性。”他发动全校讨论,“南菁学子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广泛研讨之后,他凝练出3句话:“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涵育南菁气质”,成为师生心中所向。

同时,他大量阅读哲学和教育著作,从时代语境和现实困境出发,探寻高中教育的价值立意与战略构想。2013年,党中央文件第一次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央层面的总体部署让杨培明愈加确认:“美”,已经成为时代特有的召唤;“学校美育”,必须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

在回溯、阅读与研讨、叩问中,杨培明紧扣“办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哲学主张,提出“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让教育走向美学境界”的办学愿景,通过课程体系整体建构与课堂教学审美改造,实现育人方式转型。

杨培明主张,将“美育”从指称单一的认知中解放出来,以全新角度加以审视。在持续思考和实践中,他和教师们这样界定:“大美育”是普泛意义上的美育,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指向全人培养,面向全体学生,贯穿高中教育全程,涉及全部学科,融入日常生活。

在很多人秉持分数是教育“语法”的当下,以“大美育”统整高中课程教学,难道没有升学等显性指标的顾虑吗?

杨培明直言:“发展素质教育与教育的美学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美育最充分、最直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他认为,高中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不能以高考的选拔功能代替高中教育的价值定位。而从教育内涵关系来看,“德育是教育的思想面,智育是教育的科学面,美育是教育的艺术面,体育和劳动教育是教育的行动面,它们五位一体”。他很坚定:“美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艺术本身,而是整个教育。”

重构“三餐”课程,涵育“一生带得走”的能力

从空中俯瞰,记者发现依山傍水的南菁校园形似一张拉开的弓。东北走向的现代化直道贯通校园,古朴钟楼矗立于道路尽头,恰如一支弦上箭矢,引而待发。

“大美育”箭矢,落往何处?飞翔的轨迹又是什么模样?

在杨培明看来,课程的丰富和卓越指向生命的丰富和卓越,而课程体系“真善美”的含量决定一所学校的品位。“必须通过课程体系审美重构,为南菁学子营造具有美学意蕴的成长环境。”

育人模式转型的弓弦,就此拉动。2014年起,杨培明发动全校师生参与讨论建构美育课程,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美学精神,以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为载体,对原有课程做整合、融合、综合,构建“涵·养·创”特色美育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等具有内在一致性。

2016年,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专家团队指导下,南菁高中反复论证、几易其稿,创建了“两轴三级五域”大美育课程体系——两轴化自学校建筑群两条核心轴线,代表南菁历史和未来;三级课程分别是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五域指向课程架构,分别是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创造和公民社会。

基于素养核心的“大美育”课程图谱,杨培明带领全校教师融合文理学科特点,构建“一体两翼”实施范式,探索“四步九环”课程开发流程,创建“审美课堂”,研制课堂评价量表,推动育人模式转型。

2月14日上午第三节课,语文教师陆琦在高二(1)班讲授《卫风·氓》,领着学生以人物称谓变化为线索,分析人物情感,展示朱熹、钱钟书和鲍鹏山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位男生站起身:“我显然不同意朱熹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记者旁听发现,开放、体验、探究、合作,已成为课堂常态和师生自觉。

何为“审美课堂”?“在特定的情境中创设审美经验,在师生、生生之间传导”,杨培明这样诠释,对学科美的挖掘,恰恰就是对教学本质的提升。而“课堂”,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处的全部情境。

建设“审美课堂”以来,化学教师张静慧常常反省:除了教“考点”,我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如果学生把学过的知识都忘了,他们还会留下什么?她带着学生探究实验变化之美、逻辑推理之美、仪器齐整之美,努力将教学要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在师生情感交往中使得课堂教学与美学发生关联。

南菁高中“审美课堂”不仅强调学科课程活动的审美化建构,更强调挖掘学科自身特点,彰显教学内容审美价值,从而将课堂功能由“教学”转向“育人”。

“在‘大美育’课程和‘审美课堂’建设中,学生学习越来越鲜活。”地理特级教师叶先进和学科组教师组织“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与学生一起将足迹刻在广袤大地上,探索“无边界”课堂。长沙橘子洲头,慷慨激昂的朗诵声响遏行云;滔滔沅江边,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从书本来到眼前;湘西边城的白塔在湿润的亚热带季风中静默无言;贵州铜仁的梵净山用郁郁葱葱的植被讲述什么是沧海桑田。

“以美育人”的课程教学凝结出丰硕成果。杨培明领衔的课题《重构校园生活:普通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培养高中生学习力的探索》等18个项目,立项为省级以上重要课题;副校长马维林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获评国家教学名师……

杨培明有着清醒判断:“有些教师的课堂,还存在‘满、赶、搬’的现象,没有真正达到理想中新课程的要求。”在他看来,当审美活动拓展至所有学科教学之中,美育由单纯“以美育人”升华为“立美育人”,育人方式方能真正转型。

在“日用间”,学校成为师生眷恋的地方

每天清晨6:30,只要不出差,杨培明总会准时出现在校园,学生上课时巡课,放假时巡校。师生们常看见他高大的身影在308亩校园、五六十个班级里穿行,“夏天,后背衬衫都湿透了”。

学校是杨培明从小就“愿意去的地方”。主持学校管理后,他开始思考:如何让学校成为师生愿意去的地方。

教育学家古德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中提出,学校教育的改进,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整个学校。杨培明带领南菁全体师生,将对美育的行与思落在“整个学校”上。他将自己的学校发展观提炼为3句话:以发展科研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以发展师生发展学校。

“常有人问我,南菁高中和其他学校最大不同是什么。我认为,是教师中浓厚的研究氛围。”英语教师顾梅燕说。与江阴百川归海的城市气质一样,南菁高中教师来自天南海北,都葆有奔流向前的热情。他们说,喜欢过这种“有专业尊严的生活”。

“教师不能不思考,不能不研究。”杨培明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还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教师出版专著,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

“一所学校能不能真正发展教育科研,关键看校长”,杨培明从不隐瞒这一观点。而用该校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话来说,“杨校长发展自己,又不发展自己。”近年来,杨培明在国家级媒体发表数十篇著述和多本专著。但在多次评优推先、奖项申报中,他隐身了;在激励同侪、奖掖后学中,他又出现了。采访中,记者听到了“校长辞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转推其他教师”的故事。杨培明接任校长10年,南菁高中正高级教师人数,从“0”跃升至“17”。

两天半的采访中,恰遇南菁高中举行因疫情推迟的期末考试,偌大的校园非常安静。一到课间,操场上,山水石阶处,涌动着青春面庞,欢腾身姿。记者喊住一群路过的男生:“请问校长室怎么走?”“找‘杨三点’吗?”在灿烂笑容中,学生们热情地告诉我们路径。

开学讲话、家长会发言,杨培明常“说三点”,“杨三点”也就成为师生对这位思考型校长的亲切称谓。这个称呼还颇带敬意,无论一个半小时,还是25分钟,杨培明都坚持脱稿讲话。校长如此,教师们哪好意思拿稿本?学生们在国旗下讲话,社团发言,也慢慢学着脱稿。

“美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日夜呼吸于其间的‘生活’,就是‘百姓日用间’,于此体认天理,正是审美之意。”在杨培明看来,南菁高中美育的实践话语,必然要建立在对学生3年学习生活的点滴改造上。

孩子们日渐涵育出“南菁气质”:学业优异,品行卓著,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摘取国际奥赛金牌,获评全国最美中学生标兵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被国际先锋学术项目录取,“麦田”社团连年赴西部公益助学。文化艺术节、体育健康节、读书节、成人节、迎新节等10大节日,从策划、组织、实施到评价,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们会直接找校长,对放假时间提出疑问,建议改革班车时间,主动提议学校开办活动。

杨培明已开始对未来的构想:建设新南菁书院。新南菁书院位于校园东南角,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在这里,杨培明将和师生从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开启新一轮探索,培育自主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南菁的美育路径吸引了省内外地区众多学校的关注。每年10多个省市百余位校长来校挂职研修,学校开发的系列美育教材在多地推广使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将南菁高中作为该院“全国名校长、名教师挂职研修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将南菁高中确定为“全国高中名校长、名教师研修基地”。

采访期间,记者遇见山东单县教育局考察团一行。“南菁高中教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们让爱、兴趣与美,充盈孩子一生。”单县第一中学教师郭敏如此感叹。

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每年都回南菁母校探访。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几句话刻在南菁白墙青砖间,刻在南菁师生心里,久久回响在南菁教育时空。

个人档案

杨培明,1968年出生,现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劳动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考改革专家组成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先后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四届明远教育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6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级和省级课题、项目近10项,出版专著5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