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思政教育 提升农村学生素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开展大思政教育 提升农村学生素养

■姚长进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农村初中学生留守儿童占比高,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东台市唐洋镇中学积极开展新时期大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挖掘思政资源 赓续红色基因

盐阜地区是革命老区,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铁军精神已融入盐阜大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校大思政教育结合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增强政治认同,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好必要引导。

整合学科资源。学校以道德与法治课为抓手,将红色文化融入语文、历史、地理、美术和音乐等学科,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作为学生生活的密切参与者,更是强化自身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力量,使自己成为红色基因有说服力的宣传者,积极承担传承红色基因的重任。

挖掘地域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铁军精神最显著的特质就体现在“铁”字上,主要内涵包括听党指挥铁的信仰、报国为民铁的担当、逆境制胜铁的意志、集中统一铁的纪律。盐阜大地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以新四军“铁军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铸就城市精神底色。红色是文化底色,绿色是发展亮色。海盐文化、红色文化、湿地文化以及淮剧、杂技文化,已成为盐城市四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我们挖掘地域资源,让红绿交相辉映,协力助推学校红色教育。

用好活动资源。学校开展“党史知识竞赛”“诵读红色经典”“走访革命基地”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系列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建设网上红色文化精神展示馆,以鲜活的事例、生动的材料,让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继承革命传统的必修课,引导青少年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增强法治观念 培养现代公民

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更能启蒙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是大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

根植法治观念。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展开开放、多元的学习讨论,逐步渗透相应的法治知识,建构学生正面的学习认知。同时,通过潜移默化地正面引导,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营造法治氛围。我们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在校园里张贴宣传标语、举行法治知识小竞赛、邀请法治副校长开设法治讲座等,强化学生对法治的认知。

开展法治实践。我们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与农村治保调解,到地方法庭观摩,组织观看适合的庭审纪录片等。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感受更深,理解更充分,有助于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塑造健全人格 争当阳光少年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的重要宗旨是养成健全的人格。从教育角度看,初中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每一类实践,都有一定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人格价值。“健全人格”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大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孩子向阳而生的价值取向。

营造家教氛围。家庭教育是学生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教育”。我校通过线上线下家长学校,借助社区成人培训,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教氛围,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注重言传身教。学校教师注重自身品格修养,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用爱呵护学生,鼓励支持学生,真正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我们要求学生在学校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在家里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在社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公共场所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做胸怀开阔、自信积极、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阳光少年。

(作者系东台市唐洋镇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盐城市首批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盐城市“四有”好教师团队领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