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四个一点”,让劳动教育焕发活力
■周文斌
教育如水。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一所“一校三区”的集团化学校,师生总数逾万人。回望多年来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的鲜明印记。学校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促进劳动教育健康发展,于2019年11月,跻身中国长三角新劳动教育20校联盟。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校及时总结自身经验,准确把握《意见》精髓,以“生长融创·以劳育人”新劳动教育为生长点,秉持“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的办学理念,不断优化“个个爱劳动,人人都出彩”的成长氛围。
近一点,贴近教育本真
贴近纲要课标。我校教师对劳动教育《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经历“学习—认识—实践—再学习—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并运用个体学习、集体交流、感悟分享、纸笔测验等多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找到了三个文件之间的“逻辑链”:《意见》让劳动教育有了“定盘星”,《纲要》让劳动教育有了“路线图”,《课标》让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教师们进而领悟到落实文件精神的精髓:劳动教育《意见》是“站在高处”,《纲要》是“想在深处”,《课标》是“做在细处”,需要加上基层学校的“落在实处”,才能发挥出“闭环效应”,从而形成有韧性、有弹性的劳动教育“闭环生态”。
贴近地域文化。劳动教育应当根植于丰厚的地域劳动文化。首先是中国传统劳动文化。劳动教育是传统文化的活的灵魂,诸如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普及大众的劳动教育规范、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典范、脍炙人口的劳动教育读本等,都是我们推进劳动教育不竭的理念、情感和智慧源泉。其次是地方特色劳动文化。阜宁牛歌节等非遗文化,金沙湖、桃花源、七彩阜宁国家农业公园等特色地标,乡野研学、农事体验、民宿康养等旅游业态,以及“水清岸绿、碧波长流,春赏蛙声鹭影,夏看荷海苇涛”的地域风光,都是劳动教育的“地方课本”。学校历来有重视劳动的传统,人人重视劳动、人人赞美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推广劳动的理念得到不断发扬和传承。
贴近学生生活。我们的劳动教育尽可能地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打开”,让他们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开学初的幼小衔接课程中,学习整理书包时会欢快地唱道:“小小书包肚子胖,分类整理我在行;看课表,选好书,上小下大层层放……最后放本课外书,伴我度过好时光。”同学们在田间地头、耕种劳作时,也常常唱起自主编创的《八品劳动谣》《劳动精神歌》。在课堂里、在路队上、在实践场,大家也会朗声唱起自己所在年级的《劳动任务清单歌》。“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工夫。”学生们置身于劳动生活,其乐融融。
近一点,是为了更清醒地出发,更精准地落实,更温暖地推动,更全面地成长,更美好地抵达。劳动教育与学生个人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融合,让劳动教育生动起来,让学生乐在其中。
小一点,遵循成长规律
目标小一点。学校层面,我们确立了“起动—知动(低年级)、百动—会动(低中年级)、自动—联动(中年级)、恒动—善动(中高年级)、乐动—创动(高年级)”“十动”劳动教育课程梯度目标,为学生量身编织了一个有纵向深度和横向宽度的“阶梯式成长通道”;学生层面,孩子们知道“做,就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分内的事情认真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公益的事情学着做,困难的事情合作做,细小的事情耐心做,创新的事情试着做。
项目小一点。劳动项目设计时,我们注意目标制订的精确、具体、可操作,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合理选择和确定项目内容;整体安排每个学段的项目时,注意体现项目在不同学段的纵向衔接与递进关系。在学校编印的《劳动教育指导项目指南》中,我们设置了“清洁小能手”“田园小农夫”“超市小员工”等分年段的许多小的劳动项目“套餐”,供学生选择参与。
关注细一点。学生养几个蚕、种几瓣蒜、植几棵葱、培一盆花,都值得我们细心关注,热情鼓励,大力支持。他们在“一院、一块、一方、一盆、一瓶”等土培、水培或基质培“个人定制”种养植课程中,体悟到“做中学”“学中做”的趣味。长期开展的“劳动小窍门、劳动小点子、劳动小故事”等“八小”评比活动,也受到孩子们你追我赶的“热捧”。
锄镰犁耙,稚子学农耕耘乐;锅碗瓢盆,儿童掌勺饭菜香。人的成长是相通的,经过研究,我们为学生构建了分层、自驱的发展路径,逐渐从外部控制过渡到内因激发,最终激发学生自身的发展内驱力,使其逐步成长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孩子们投身一个个“以小见大”的劳动项目,长在其中。
实一点,集聚行动效能
资源实一点。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学校着力构建“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农耕+”校园劳动基地,“科技+”编程创客实践基地,“工艺+”劳动体验馆实践基地,“家庭+”学生家务劳动实践基地,“生态+”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服务+”自我服务食育实践基地,“文化+”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基地,“社会+”志愿服务实践基地。
课程实一点。学校有农事一体化课程、烹饪与营养一体化课程、儿童理财一体化课程等。我们努力探寻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推进,解决劳动教育课程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的现实问题,形成“知行合一”目标一体化、“劳动+X”内容一体化、“实践导向”教学一体化的整体架构。多年来,我校构建起从传统劳动到智能劳动、从家务劳动到服务劳动、从校内劳动到校外劳动的立体多维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努力让劳动课程更加贴近、贴身、贴合、贴切,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向劳动观念的自我构建。
队伍实一点。我校现有江苏省特级教师两名,正高级教师两名,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79名。学校将在劳动、科技、艺术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按照专业背景、技术专长和项目需要,随时随地匹配到劳动教育课程项目之中。学校还邀请和组建社会志愿者辅导团队、家长义工团队,把社会能人、非遗传承人、老教授、老科技工作者等,组织动员起来,为学生劳动创造提供辅导。
稚子学耕勤四体,识乾坤浩大;童蒙修业分五谷,怜草木青春。劳动教育是其他诸育的“试金石”,需要“无中生有”的智慧,“没事找事”的责任,“自找苦吃”的探索和“功成无我”的情怀。孩子们浸润于群体性与个体性兼有的劳动课程,学在其中。
亮一点,激发内生动力
经验提炼亮特色。我校十分重视劳动教育经验的积累提炼,注重劳动课程范式的建构,比如“六子归合”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八时”劳动课程、“八味”劳动美感追求、“八有”劳动周设计等等。我们用文化的元素、图谱的样式将这些经验或范式呈现出来,让它们汇入校园文化理念。
增值评价亮成长。我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劳动课程评价,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评价量表,引导师生科学评价。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不缺位、有节制、合规范、易操作、不繁琐、受欢迎。我们通过劳动素养评价这个“导航系统”,引导师生在丰富、有趣的劳动课程、劳动生活中,既练就过硬的本领,也拥有人间烟火的美丽。
成果展示亮精彩。我校为师生搭建了线上线下劳动成果展示、发布平台,鼓励师生及时亮出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位学生可用诸如小演讲、小表演、小演示、小设计、小制作等各种生动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既体现学生们在自主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收获,也个性化地显现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为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理念转化,推动课程开发,学校每学期举行劳动课程展,一个个年级课程、班本课程、生本课程、家庭课程,如一朵朵鲜活的花朵,汇聚成劳动课程百花园。
个个爱劳动,片片初心归实践;人人都出彩,双双妙手创真知。我们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致力于让师生劳动的幸福感、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师生沉醉于这样的幸福劳动生活,美在其中。
劳动教育,场域是支点,实践是基础,活动是载体,目的在养成, 根本在育人。只有参与劳动,才能学会劳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以大观念、大概念、大任务为引领,借助课程这把“梯子”,通过生活场景、真实情境,让学生不仅说“我要做”“我会做”,更要在生活中“坚持做”,促成学生劳动观念的自我构建,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自我养成;坚持“变革”“生长”“融创”,在自我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之力和实践之能。
(作者系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名师,曾获得江苏省“星星火炬”奖章、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