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别开生面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连云港市赣榆区通过构建实践场所、汇聚优质师资、完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区域劳动教育新样态——

劳动教育别开生面

■本报记者 邢田恬 通讯员 黄刚

“看我搭的架子多结实,肯定能结出最大的黄瓜!”当翠绿的黄瓜秧苗开始长出卷须,连云港市赣榆区马站中心小学的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走进该校数字化农植园,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小心翼翼地为自己在开学第一天种下的黄瓜苗搭起人字架。孩子们一边劳作,一边畅想着黄瓜收获时的美好画面。

这样充满仪式感的劳动场景,每天都在连云港市赣榆区的中小学发生着。近年来,该区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协同落实机制,通过多层次打造实践基地,多途径汇聚师资力量,多样化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格,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21年,赣榆区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建场所:多维度丰富劳动场域

2022年春天,赣榆区海头镇北朱皋小学的学生们惊喜地迎来了新的种植空间。该校利用校园空地,开发了占地面积1.7万余平方米的“一分田”综合劳动实践基地,划分为农家作物认知园、农家故园展览园、农家“一分田”责任园、农家厨房体验园4个园区,学生们走进田野里,完成了第一波春种。

“一分田”项目是赣榆区推进校园劳动场地建设的创新举措。近年来,赣榆区教育局先后出台文件,加大对学校劳动教育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区内各中小学采用自建、共建等方式建好一个相对固定的劳动实践场所。目前,该区已构建“五基地一世界”的区级劳动场域。考虑学校占地面积有限、土地紧张的现实情况,该区采取“一校一议”的办法,帮助学校辟出“一分田”,划出“一片园”,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劳动空间。

“一分田”的做法也为学校提供了新思路。塔山中心小学校长林杰介绍说,学校在不同场域创造性开辟了“三块田”:利用形状各异的种植盆在教室开辟“一厘田”教室微农场,利用学校空闲场地开辟“一米田”校园小农场,与校外猕猴桃基地、热带水果种植基地、草莓基地及周边村队联合建设“一分田”校外大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班级内还有“一生一箱”“一生一缸”“一生一菜”劳动小区角,“从校内到校外,每一处劳动场所都能让学生施展技能、收获满满。”

在赣榆,劳动场景还从校园延伸到了家庭。家里没有足够空间开展劳动项目怎么办?马站中心小学结合学校的系列活动,动员家长在阳台上开辟“一角”,供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阳台上的一棵辣椒、一株草莓、一箱小白菜,都是孩子们开展劳动实践的广阔天地。

“我们从‘点’上做起,建好班级、学校的‘劳动教育点’,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劳动教育线’,连点成线,连线成格,最终搭建区域全覆盖的‘劳动教育网’。到‘十四五’末,我区将建成劳动教育场所198个。”赣榆区教育局副局长岳进明表示。

强师资:多方力量保障课程实施

“劳动教育离不开人,有了场地后,还要有专业的教师引导学生爱上劳动。”在岳进明看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为此,该区立足区域优势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家校社合力育人网络,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该区将原来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师直接转为劳动课专职教师,同时聘请校内兼职教师,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及学生社团等作用,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提升劳动课教师的教学水平,2022年,赣榆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十百千劳动教师”评比活动,即培养10名劳动学科带头人、100名骨干劳动教师、1000名专业课教师,通过现场培训、导师引领、课题研究、沙龙交流等,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所成长。

作为参评教师中的一员,海头中心小学教师史筱感触颇深。她告诉记者,在学校的推荐下,她陆续参加了教材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不但更新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专业技能也有了显著提升,并先后两次在赣榆区劳动课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每次参加培训都让我大开眼界,回到学校后再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史筱说。

为推进家校协同育人,该区各校邀请有劳动技能的家长走进课堂,通过讲解、演示,为学生拓展生活百科、职业体验、日常急救等小知识,并鼓励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一项劳动任务,让孩子们在亲子互动中培养生活自理的本领,明白孝亲敬长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此外,该区各校还通过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社区非遗传承人、农技中心技术员、企业技术人员等担任校外劳动教育辅导员,让劳动教育更有“专业范”。赣榆区农技中心技术员王继忠说,他受邀担任了3所学校的劳动技术指导,涵盖种植、田间管理、果木修剪等内容,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都非常高,“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学生们更加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

研课程:丰富内涵优化育人体系

2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雨水来临,万物萌动,对徐山驻驾庄小学的学生来说,这是个亲近自然的好机会。该校由此开展雨水节气主题课,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一起除草、摘菜、浇花,在应景的农事中体会大自然的节律。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则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据赣榆区教育局初教科科长刘记海介绍,该区积极建构“1+2”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求各校在上好国家劳动教育课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地方劳动综合课,并鼓励学校创新劳动课形式,自主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海头中心小学打造新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涵盖技能训练、学科渗透、家庭体验、基地拓展、社会实践5个方面;北朱皋小学将二十四节气和8个传统节日有序编排,结合农作物种植、垃圾分类、家务整理等项目,形成“进阶式劳动课程群”;徐山小学将传统劳动资源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构建农事劳作、创意劳动、社会实践三大课程任务群,开展爱心义卖、售后理财、消费体验等劳动实践……“丰富的实践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更加深厚了。”刘记海说。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将劳动教育质量纳入学校、学生的综合考评,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除了操作手册、测评量表等常规评价工具外,该区每年还开展劳动技能考核、“小小农场主”评选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养成勤劳、合作、诚信、奉献的优秀品格。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已有经验,思考未来的劳动教育变革路径,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赣榆区教育局局长居潘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