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游刃不因心眼到
——读魏锋《时光雕刻者》
■潘玉毅
《时光雕刻者》
魏锋 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一部作品的时候,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走近他、阅读它。无论是同人交谈还是同文字交流,这种自口眼间得来的信息最是亲切,最是直接,也最是深刻。陕西作家魏锋的《时光雕刻者》以访谈的形式,倾尽笔墨,记录了当代众多作家的社会担当和艺术成果,让我们对想象中的作家、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
说来也巧,很多年前,我也写过一篇《时光雕刻师》,不过我的格局较小,所写的只是一个千字随笔,远不及魏锋笔下的言谈来得丰富、大气与深刻。因此,收到书的那一刻,我倍感亲切。
《时光雕刻者》是一本访谈集,里面收录了作者与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党益民、陈彦、白描、丁晓平、六小龄童等艺术家的深度对话,其中既有他与名家本人的直接交流,也有他与相关评论家和家属的对谈,由此使得形式更加丰富,也增添了文本的真实性。
做过访谈的人都知道,由于口语表述的关系,并不是所有访谈的内容都可以拿来直接用,甚至刚好相反,成文时,需要作者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整理和加工,而要写得好,还得融入作者的理解,将主题贯通。此处或有一比,访谈实录好似代师收徒,作者是亲传弟子,读者从作者处获得信息,与“再传弟子”无异。正如人们读《论语》多首选杨伯峻先生的译注,读人物访谈录也是需要甄选的,譬如魏锋,从《时光雕刻者》里我们能看到他的文学功底和阅读量,此二点,于真实性之外充实了访谈的文学属性和审美趣味。
《时光雕刻者》为读者搭了一座桥,站在桥上,读者可以与作者角色互换,同自己喜欢的名家对话,听他们讲述写作的艺术、责任和担当。书里的访谈篇幅不尽相同,长长短短,但无一例外地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某段某行,某节某处,也许别有故事,只是纸短情长,书不尽意,需于书外寻求。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魏锋是陕西本土人士,对于“陕普”的熟稔让他在采访贾平凹、陈彦等陕西作家时更加得心应手,行文也更显流畅自然。尤其对于那些对书中人物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此书可作为自己学习和研究时的一种旁证。譬如我这个曾在西安读了四年大学的人,读其书,大有故地重游之感。
窃以为,《时光雕刻者》的书名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其一,作者采访的对象都是时光雕刻者,他们用文字记录生活,讲述故事,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构造出一片虚实相生、令人难忘的文学天地;其二,作者本身也是匠人的一种,通过与诸多名家的访谈,回顾他们的创作历程,剖析他们的创作心得,在有限的空间里雕刻出了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予读者以鼓励和感动,振奋与向往。
读《时光雕刻者》,读者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一个远离故乡的人,与旧时的老友久不见面,故乡与故人皆已变得疏阔了。可是当我们自以为早就将故乡的人和事忘得干干净净的时候,偶然间听到别人说起故乡,三两句话绕到耳边,不多时便跑入心里去了。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学作品就是我们的故土,而创作这些作品的人就是我们的故人。
于是,才合上一本书,我们又打开了一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