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跟进管理,助推新课程标准落地生根
■周文斌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该如何带领教师学习领悟,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我们又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推动新课程标准落地生根?这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多重跟进,改变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
领导跟进,重在专业引领
一所学校想做好一件事情,动力源一定来自于校长。新课程标准在学校里能否得到落实,首先取决于校长的重视程度,其次取决于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准、策划水平和执行能力。
管理团队先行解读课标。学校的管理团队要做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先行者,率先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核心内容,抓住难点、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决策,拟定教师的培训计划。管理团队的成员只有读透课标,并在教学中进行大量实践,获得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才能做教师的指导者,及时为教师们解惑。当然,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也配套进行了相应的线下培训,优先接受培训的主要是学校管理团队中分管教学的成员和业务骨干。我们要给接受培训的成员交任务、压担子,确保他们能够快速、透彻地解读新课程标准。
管理团队拟定推进方案。新课程标准在学校里如何有效地实施?我们需要制订一个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推进方案。首先,推进方案的拟定要考虑到本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接受能力不一样,比如现在的农村小学新进的青年教师占比很低,绝大多数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他们学习、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速度就要放缓。其次,推进方案的拟定要考虑到本校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驻城学校,特别是一些名校的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自我解读能力很强,能很快地在教学中进行尝试,而教师整体业务能力不高的学校,培训的次数需要增加,还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更多的示范。
管理团队建立保障机制。实施新课程标准时,管理团队要把教师按学科、年龄层次组建成若干个学习和研究共同体,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出台一系列考核、评价和激励的方案。管理团队要为各学科的教师提供所需的资源,如为教师提供研修场地、设备和环境等,更重要的是邀请新课程标准解读专家、教研员为教师作报告,邀请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开设示范课、研讨课等。
教研跟进,重在持续助推
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除了教师自学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在专家的引领中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领,在名师示范中掌握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在相互研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参与多层次的培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起始阶段要对各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及时捕捉教育部门线上培训的信息,把链接发给对应学科的教师,让他们及时收看。为了保证收看的质量,每一次观看之后,教师必须动笔撰写学习体会,并在校内一定的场合进行交流。同时,我们还要安排教师参加各级线下培训活动。对于省、市级线下培训,受人数的限制,我们可以派出管理团队成员和骨干教师参加,让他们成为掌握新课程标准要领的“领头羊”,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种子教师”。县级与校级的线下培训,要尽可能惠及全体教师。除此之外,每一所学校还要分学段(或者分年级)进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培训。这样,教师们可以根据各学段不同特点、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策划多渠道的教研。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写道:“盖须切磋相起明也。”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同样需要教师间的“切磋”。我们要以校内学科组的教研为主,同时开辟几个教研通道:一是和师范院校之间的“互补教研”。这种教研方式,一线教师可以得到师范院校专家的指点,提升对新课程标准解读的高度。同时,师范院校的专家又可以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中获得启迪,丰富他们的理论研究。二是和区域外的名校“共同教研”。区域外名校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着什么样的见解?他们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取“他山之石”,有益于落实新课程标准。三是与乡村学校之间的“联合教研”。农村学校的教研力量相对薄弱,我们要通过“联合教研”的方式带动农村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运用新课程标准。四是不同学科间的“跨科教研”。新课程标准提倡跨学科的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一样,如何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需要共同研究,商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研究多板块的教学。俗语云:“光学不练功难精,光练不学意难通。”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也是如此,不能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上空谈理论,而是要运用到教学中去。各个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设置多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什么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需要我们先尝试,后推广运用。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包括“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又结合不同年段、不同单元进行实际教学的探讨,从而建构多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体系。
教学跟进,重在有效实施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标准中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如何有效地落实?学校管理团队要深入到课堂中,进行诊断、评价、指导,从而帮助一线教师改进教学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在日常教学中的实施,教师需要调整重心,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采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在教学中注重课程的结构化,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将以前零散的教学进行统整,按照新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教学。再如,在教学中注重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立体多维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中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观点。
在相互评议中调整。在各年级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中,我们不妨采用“听、评、议”一体的方式,既接地气,又有针对性、实效性。听课时,我们要考量教学中是否明晰新的课标概念,是否采用新的学习范式,是否达成新的育人目标;评课时,要评教学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体现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实践导向”等;议课时,要商讨出更适切的教学策略、更贴切的评价方法,充分调整学科组教师的教学方案,实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在自我反思中改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实践与个体反思。我们要培养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思”然后知不足。“思”常常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如果将有价值的反思与其他人分享,教学时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可以组建“教学反思微信群”,让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学校管理者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助推器”,我们只有不断地“跟进”,才能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引领者、探讨者和陪伴者,才能真正地让新课程标准落地生根,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作者系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名师,曾获江苏省“星星火炬”奖章、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