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服务中小学“双减”新形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探索服务中小学“双减”新形式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王鑫 刘建

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弘扬师范教育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师职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依托高层次学科平台,利用多学科联合的优势,实施多学科、跨学科社会服务,取得了系列成果,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院积极响应、主动对接,秉持科学先进的服务理念、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内容、实施多元综合的服务评价,在多主体多环节协同中助力义务教育减负增效。

树立“协同赋能”理念,合力打造 “双减”服务新生态。学院坚持顶天立地与开放融合的办学策略,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开展合作活动,在合作共赢中提升社会服务成效。学院通过会议、沙龙与讲座等形式,积极与中小学开展研讨,共商共计,为中小学“双减”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资源支撑。

在理论支持层面,学院教师教育理论系主动联系中小学,扎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就中小学“双减”实践开展理论研究,凝练教学成果。学院各学科教学研究室深入学校、深入教学、深入课堂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协同,共同助力“双减”政策科学实施;在资源优化层面,学院基于自身学科、专业、人才、资源优势,为中小学课后服务提供指导与补给,解决中小学“双减”服务师资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形式呆板等现实问题,缓解中小学“双减”困局,助力“双减”政策高效实施,形成合力实施“双减”的“高校+中小学”的新样态。

坚持“互联网+教育”和“校本实践”双线并行,拓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疫情期间,学院积极实施线上教育,用信息技术赋能“双减”,助力打造“教育新基建”,研发了一批精品化的课后服务数字课程,借助“博雅云课堂”平台共享课程,推动“双减”政策高质量广泛地实施;线下组织“双减”课后服务志愿队伍,精心设计特色校本活动,着力开发跨学科优质课程案例;开展跨学科课后服务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构建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广受中小学校欢迎。

各学科专业导师带领研究生在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苏州市石湖中学、无锡市西漳中学等学校围绕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开展“双减”类校本实践活动;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开展“Scope·镜界”中学生玩课等微课题研究。我院持续在中小学开展线上线下的“双减”实践,优化和保障了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推动了“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方式的创新变革。

强化“核心素养”导向,提供多元化的中小学减负式评价。积极创设各类合作项目,构建基于“双减”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形式。首先,在知识维度上构建基于“双减”的专业性评价指标,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开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考虑中小学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以教学内容和方式为着眼点将各评价指标具体化、精炼化、简洁化。其次,在实践维度上着力构建发展性评价指标,配合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第一中学等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对年轻教师的“双减”课堂教学等实践行为表现予以分析与指导。最后,在素养维度上着力构建形成性评价指标,学院在江阴市第一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等学校开展积极教育与正向教育,围绕“幸福”“快乐”“创新”“合作”等关键词,通过协同服务中小学“双减”,研发并推出校本实践的相关课程和活动,让中小学生的学习动能从外在压力转变为发现自我与探索世界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生成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让学生幸福成长。学院通过构建与“双减”教育相契合的多元评价范式,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学习回归学生,让教育回归本真。

“双减”落地以来,学院发挥自身特长,积极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互联网+教育”和“校本实践”双线并行,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综合评价服务机制,通过服务中小学“双减”,实现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赋能”,拓展了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提升了服务质量,助力“双减”工作提质增效,实现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