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奋力打造“学在徐州”教育品牌
■徐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石启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鲜明指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使命。徐州市教育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勇于挑重担、扛重责,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创新发展,奋力打造“学在徐州”教育品牌。
把牢政治方向,完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实施培根铸魂工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深化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学校领导体制机制。深化全市中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后备人选“一百工程”,开展专题培训及跟岗实践锻炼,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后备人才。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教育审计监督,开展中小学违规招生、违规收费、师德师风、营养配餐等专项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开齐开足心理健康、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巩固“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成果,深化家校社共育,推进“家长持证上岗”,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补齐资源短板,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建学校、招老师,重点应对高中阶段生源高峰,通过“建、改、扩、腾、迁、整”等途径,优化资源布局。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公办幼儿园优先安排在经济薄弱和人口密集区域,“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幼儿园125所、扩建幼儿园8所,公办园、普惠园、优质园覆盖率分别达到60%、90%、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优化小学资源配置,“十四五”期间,新建小学58所、改扩建小学50所。侧重加快初中建设,新建初中40所、改扩建初中72所。建立消除超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长效机制,标准化达标学校和标准班额学校比例达到省定标准。积极开展国家和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60%以上的县(市、区)通过国家或省评估认定。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健全一体化办学机制。健全“控辍保学”和关爱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扩大集团化办学规模,打造“空中课堂”“音美扶智”等项目,加快国家、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到2025年60%的县(市、区)通过国家或省督导评估,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优质资源。
抓住关键环节,推动市域质量全面攀升。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彭城好课堂”达标建设。深入实施“树立六精理念、帮扶美好前程”教育教学行动,精准分析,准确把握校情师情学情,针对生源状况、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优化配置资源,最大化发挥教学效益。加强市、县教研机构能力建设,建立教研员考核退出机制,选优配强教研员队伍。建设高水平的专兼职教研队伍,健全和规范兼职教研员选拔、使用、管理机制,健全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交流机制。加强校本教研建设,开展学科教研组织建设暨学科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教科研文化,树立培训、教研前置达标理念。加强研训课程建设,构建区域教师研修课程体系。持续实施县域质量振兴和“抓质量千校行”行动,下大力气提升县(区)质量短板,确保高考水平连年攀升,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上好大学”。
推动校地合作,实现产城校企协同发展。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完善职业教育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体系。建立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发布《徐州市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报告》,公布优先发展专业清单,引导学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与产业适配度。加大产教融合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支持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共建产业(企业)学院等方式开展合作办学。支持高职校建设高职院,推动县(区)职业学校创建五年制高职办学点,到“十四五”末,形成“县县办高职”的格局,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高地。加强与高校协调联系,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博士点硕士点创建、高职院升本等方面靠前服务、担当作为。
深化综合改革,构建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制订《徐州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建立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制订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破除“五唯”痼疾,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修订教师职称评聘意见和“三师”评选细则,形成以教学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深化“放管服”改革、“管办评”分离,创新学校信用监管,为学校潜心办学治校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