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奏响家访“三部曲”凝聚育人新共识
■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高金凤
如何让家访自然回归并很好地融入现代教育生活,建立家庭和学校的共育地带?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认为学校必有所为,也大有可为。
聚合价值:学校顶层设计引领
姜堰实小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家访的“价值链”“任务书”和“资源包”,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提炼教育问题。征集梳理问题,寻找学校和家庭的共育点。厘清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要素和环节,形成家访的任务清单,以任务驱动每一位教师带着问题去、找到答案回。
聚合核心价值。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校育人目标,具象化表达学校育人目标,融入每一位教师的育人目标,做到“心中有人、胸中有标”。通过家访,与家长共同绘制孩子的成长画像,与家长结为“教育合伙人”。
建立资源包。资源包由学生成长中心统整设计,班主任领衔班级教师共同完成,内含学生及父母的基本信息、学生成长档案、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以及家访指南、优秀班主任家访或教育手记,为新教师家访提供支持和指导。
智慧进阶:教师个体实践体悟
家访的“任务书”“资源包”解决了部分教师不会访、随意访、功利访的问题,让教师有备而访。家访应有预设,也有生成。受访的家庭千差万别,受访家长的心态也各不相同。家访需要教师因人而异,适时而为,顺势而导。
家访从“难为”到“可为”。教师发现,家访“难为”主要原因是“访在不当时、不当处、走过场”。从“难为”到“可为”,要做到“一类一策略,一生一方案”。比如,对于学业不理想的孩子,家访时切忌大谈分数,要更多关注分数背后,收集孩子在校的闪光瞬间,激发孩子潜能,和家长一起商定适合的教育方案,共同绘制孩子的成长地图。
家访从“可为”到“善为”。教师需在家访现场进行“原理性实验”,从来自现场的案例中找寻规律,提炼通识性方法和思路。促进学校和家庭从生发育人共识走向结为育人共同体。“可为”到“善为”也是教师个体成长的进阶。正如一位教师的家访手记所写:家访既要能够讲好“普通话”,又要能够讲好“地方话”,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师就要转译“普通话”为“地方话”,要当好智慧的“提问者”,针对不善言辞的家长和孩子,善于发问,并提炼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又要做“知心人”,倾听家长的表达,接纳家长的无奈与焦虑并适当引导。
行动反思:系统梳理提炼意义
家访价值的隐蔽性需要实践反思,并进行意义提炼。姜堰实小学生成长中心联动课程中心组织家访及家庭教育指导案例征集,如家访手记、家访方案、家访报告、家庭教育案例等,解读案例的育人性与创新性,并推出专辑《点亮》。其次,围绕辩论主题“家访是给予家庭教育指导还是带去打扰”,邀请教师和家长参与。最终,“家访是建立家校信任与合作的教育关系的桥梁”“家访是学校育人目标落入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家访有助于家长建立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分数更重要的理念”“家访助推形成‘5+2>7’的家校共育成效”等观点逐渐成为教师和家长的共识,家访成为每位教师的基本功、每位家长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