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打造“新学府”为儿童造梦
■壮亚芬
近年来,我一直在和常州市武进区学府小学的同仁们一起,努力办一所孕育梦想和希望的学校。我们的学校坐落于武南河畔,科教城旁,秀雅美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学府人的价值追求,“为儿童造梦”更是学府人的精神坐标。作为一所新办的学校,学府小学不断实践、积极探索,投身改革的浪潮,给学生创造了和谐、健康、温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打造出别具特色的“新学府”教育。
“新学府”,
一个具有“三新”文化特质的地方
“新学府”是一种认识论,也是一种结构论,更是学府人的教育论。这里的新不是与旧对应,而是一种动态衍变的过程,包含了“自新”“常新”“全新”的“三新”学校文化特质。
自新,一种自我生长的学术氛围。“自新”是指“新学府”致力于打造一种兼容并包、百家争鸣、自省自新的文化、自我生长的学术氛围。学府小学校名中的“学府”二字意蕴丰富,既有地标临近学府家苑之意,又含有崇文尚教之意。中国古代,学府作为教育的直接载体,从广义上说是统治阶层为了便于掌控维护阶层的稳定而设立的,是为社会的上层阶级服务的。而在我们的“新学府”中,学生的群体由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既有学校附近的常住居民子女,也有怀揣新市民之梦来常州务工人员的子女,还有一批批来武进高新区投身科创事业的人才子女。学府小学面对的家长群体,既要实现自身的创业梦,又想让子女享受高品质教育。作为区域配建学校,学府小学既需要面向世界的最新理念,也需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拥有高远的办学立意,办成优质教育的窗口学校。
常新,一种催生创新的文化常态。“常新”是指“新学府”的教育是立足本土、桥接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当代“小公民”,创新成为一种学校文化的常态。学府小学坐落于武进区科教城附近,科教城集聚着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整个园区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每一座建筑都具有城市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创意,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人文才情,给学校也带来了无限创新的启示与美好的憧憬。区域内的文化创意资源创生了新文化,给“新学府”注入了新活力。“新学府”教育寄寓了包容天地的格局,旨在培育开拓创新的人才,着力开启创新的境界、风格和局面。
全新,一种全面的纲领性蓝图。“新学府”文化建设目标始终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容貌营造出的全新的氛围,能够体现一所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全新的学府文化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规划学校各项改革,美好的纲领性蓝图让文化建设与改革自内而外、由点到面凝聚力量,成为强大的动力引擎。
“新学府”,
一个为儿童造梦的地方
我们要为儿童造梦。每个在学府学习、生活的孩子都应有着自己的“童梦”。我喜欢称学府小学的教师为“造梦师”,并号召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孩子把一个个奇思妙想变成现实。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府小学以“涵养自然情怀、浸润大学学术、承继阳湖文脉、修炼读写才艺”为四大支柱,从“儿童立场”出发,创设出一个又一个充满奇趣旅程的“追梦”课程集群,让孩子在“圆梦”的过程中,玩得好,学得棒,让学校成为一所传承书香文脉,浸染翰墨底色,同时善学善创的“新学府”。
打造造梦空间。自建校初,学府人就以“办一所人人好学习、个个能学好的现代学府”为愿景,根植于现代教育理念,构筑儿童生命成长的土壤。在这片土壤中,学校将专用教室和部分教室的书包间改造成一个个充满“梦想”的小空间,教师们称其为“造梦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这个空间,利用空间内的设施工具或者专业书籍完成自己的“梦想创作”。我们会看到有的孩子会拿起笔在“造梦空间”里涂鸦,有的孩子则会叫上几个好朋友一起“过家家”,而老师则会在一旁耐心地观察,从看似不经意的动作、语言中判断每个孩子未来可能的“成长曲线”。这一刻,我们能体会到在“新学府”,每一个儿童的梦想真正地被珍视、保护了起来。而这一切也与学校“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乐”的教育理念相互印证。“新学府”已成为一个生动活泼、自由奔放、民主和谐的现代化校园。
创设追梦课程。“古代人头发那么长,梳头发有讲究吗?他们使用的梳子又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节美术课上,教师在与孩子们一起探究常州著名非遗项目“梳篦”。教师借助微课视频进行梳篦文化欣赏、制作流程解析,然后利用课程教具包里的结构构件制作梳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体验。其实这也是学校“追梦”课程的一环。在“双减”落地的首个学期,学校顺势展开了课后服务领域的探索,发挥自身在科创、文创类项目上的优势,建构特色鲜明的“追梦课程体系”。目前已开设的40余门课程中,探究类课程占比超过50%。而这些精品素质课程也和学校自身特点深度契合,所以一经推出,很受学生欢迎。以“古人生活探究记”为例,这门课程采用PBL教学模式,每4次课程为一个大项目,覆盖人文艺术、名人赏析、手工制作、实践拓展、财商营销等8个子主题,让孩子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了综合素养,同时也让学府小学“让学习美好地发生,实现以学育人,以学化人,以学成人”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
建构圆梦文化。一走进学府小学,你就能看到、感受到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这里绿草如茵,修竹掩映,枝叶扶疏,四时如画。校园里有“诗词长廊”和“英语天地”,文气扑面,书香四溢,无一角不蕴含优雅的人文情怀,无一处不飘溢翰墨馨香。
学校通过对文化根脉进行梳理,提出以“园梦”文化主题为引领,以儿童生命自由生长为基石,充分尊重成长的自然性,尊重成长的模糊性和隐秘性,尊重成长的自主性,打造有利于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我们主张“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精准定义“新学府”课堂样态:基于关系的相遇与对话,基于自主的探索与发现,基于合作的互动与体验,基于理解的分享与表达,基于发展的激励与评价,让儿童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自然、真实地发生,为每一个儿童自由生长奠基蓄能。
“新学府”教育,
长出儿童理想中的模样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学府小学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儿童天性的解放与个性的塑造。校园里,随处可见儿童天真烂漫的探讨问题的辩驳与对话,学习在这里自然而舒适地展开,“人人好学习,个个能学好”的“新学府”教育正漫溯开来。
“一米线以下的风景”。学府小学校园的文化布置大多集中在“一米线”以下,这看似有些“执拗”的表达,恰恰体现了“新学府”的“儿童立场”。学校对校园整体的物化环境进行调整,将适宜儿童阅读、感知、互动的文化元素、图画、游戏在低年级班级区域“一米线”的位置优先布置,置身于这片场域中的孩子,无须抬头,便可最大程度地获得学习的便利。尤其是在一些班级外墙上,我们特意准备了高度在一米左右的毛毡,方便孩子随时将自己的学习作品张贴起来。孩子们有的展示自己的习字、绘画作品,有的则摆上了自己的手工作品、拼搭模型……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在“一米线以下的风景”中进行沉浸式学习,也逐渐乐于分享学习体会。在孩子们眼中,那些绚丽多彩的图画和文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模样,而是以最亲和的方式和他们“走到了一起,这个“一米线以下的小世界”让学府小学真正成为儿童眼中学校的样子。
“在对话中释放天性”。“让儿童的天赋发光”是学府人的教育追求,而个性的发展首先需要儿童对自身有一定的认识。本着这样的观念,我们坚信“对话”的力量。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理。所以,“新学府”倡导每一位教师走入孩子的群体,利用校园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孩子们对话。对话的内容是随机的,是基于儿童兴趣的。起初,对话的发起者是教师,有时候会谈论一些热门的游戏或者卡通动漫,但随着话题的展开,对话的发起者和主题便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有的孩子会在课后主动找老师谈一谈他所感兴趣的事物。在一次次对话中,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联接了,儿童的兴趣与好奇保留了,个性自然得到了发展。现在的学府小学,有许多三五成群的“小队伍”,他们游走于校园每个角落,用自己的方式感知着“未知”的美好,体验着充满快乐的学习。一个个或蹲下、或行走、或坐着的老师,身边围了许多孩子,叽叽喳喳地对话、辩论……呈现出学习最美好的样子。
“长成一棵叫做自己的树”。学府小学所有的树木上都挂着印有孩子们笑脸的照片和描述他们的梦想的卡片,这寓意着孩子们能够像校园中的树木一样蓬勃生长,在“新学府”教育的涵养下逐渐长成一棵叫做自己的树。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点,在学府小学,每个孩子除了有一张班级课表之外,还有一张“专属”课表,在这张课表上体现的是孩子们自己选择的课后服务课程、选修课程和走班课程。这张“私人订制”的课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走进不同的班级,与不同的“学伴”和“造梦师”一起学习。我们看到校园内不时有孩子穿梭于各个班级之间,他们的脚步虽然匆忙,但是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下了课,孩子们聚在一起交流在不同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有的在和同伴“炫耀”自己的手工作品,有的则“教”其他孩子学起了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学生的学不再停留在固定的地方,学习的快乐真正蔓延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
(作者系常州市武进区学府小学校长,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教育管理拔尖人才,常州市名师工作室优秀成员,武进区首届三好教师,武进区德育先进工作者,武进区新教师培训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