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好制度才有好学校
——读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
■何召军
《学校制度改进》
李希贵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的正常运行,必须有稳定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才能让教师有积极性、有成就感、有努力的方向。否则,就难以做到公平公正,不仅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还会阻碍学校发展。制定学校制度时,管理者要审慎思考、通盘考虑,更需要经过实践检验。阅读李希贵所著的《学校制度改进》后,我对学校制度的检验标准及改进方法有了系统的了解,对学校管理也多了一些思考。
在李希贵看来,制度的优劣需要在运行过程中得到检验,特别是要看能否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李希贵在书中提出了检验制度效果的标准,即外部性行为类型坐标。该坐标体系以“损他—利他”为横轴,以“损己—利己”为纵轴,划分了4类外部行为类型。第一类(第一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获益、让他人也受益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梳理出来,并和教研组的同事分享。第二类(第二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受益但让他人受损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不认真批改作业。第三类(第三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受损、让他人也受损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在校园里抽烟。第四类(第四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受损、让他人受益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周末放弃休息到单位加班。这一标准可以让我们直接对照制度进行检验,若不合适则对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制度的优劣直接决定学校运转情况,以师生为本,从师生发展角度出发的制度可以得到拥护,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则不在话下。综合研判、全面考虑、改进制度,这些工作应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部分,以保障学校行稳致远,顺利运行。
李希贵提到,不同象限的制度因性质不同,有不同的改进方法。处于第一象限的制度要鼓励,第二象限的要限制,第三象限的要禁止,第四象限的要给予补偿。具体来说,对于越位的制度,要进行结构重组;对于错位的制度,要改变认知错位;对于缺位的制度,要克服人性弱点;对于不完整的制度,要从客户评价的角度,重新组织诊断,进行完善。
很多时候制度有缺陷,或是不够落地,不便于操作,其原因在于制定时过于理想化,没有从普通人的人性角度出发。认识到人都有善恶两面,怎样激发人性的善,怎样遏制人性的恶,是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的。这是出台制度的基本原则,依循这种原则制定的制度也是容易遵守的。
《学校制度改进》一书中提到,制度建设时要锚定学校核心价值观,让制度建设有方向、成体系,各项制度之间彼此照应,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保驾护航。同时发挥制度优势,引导、规范师生行为,在制度的观照下,让师生获得发展,积极性得到激励,潜能受到激发。倘若能从学校核心价值观出发,努力发挥学校文化的浸润和化育作用,那么对制度的遵守就能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
好制度才有好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管理的全部努力是使人不断向好。作为教育管理者要积极作为,树立服务意识,为师生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