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气息”在哪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生活气息”在哪里

■吴非

“内容空洞”“缺乏生活气息”“没能贴近心灵”……对中学生作文的这些批评,已是老生常谈。学生缺乏鲜活的写作素材,像是一种通病。高中布置写一篇作文,收上来的作文中老师能见到十几个屈原,七八个苏轼,十来个爱迪生,十多个爱因斯坦,还会有二三十个“最美女教师”。曾有老师感叹:一个班,只要有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学生作文中能有点生活气息,改作文时,也许就能自然一些、轻松一些,“知道自己还活在人间”。

我对学生说,如果从空间上看,老师的生活也常是“两点成一线”“三点成一线”,而且还比你们枯燥——你每星期要学八九门课的知识,我比你单调,仅仅教语文;你在课堂上能犯点错误呢,我上课可不敢出错;你嫌累,我比你更累……然而,我总感到生活的趣味。我们的不同,在于我有些经验,面对同样的事物,我的思想比你们“复杂”。这种“经验”未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在于有没有关注世事,有没有关注人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他们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他们为什么历经磨难仍然诚实善良?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喜怒哀乐?一个人能关注世事,关注别人,感受真情,发现生活的真谛,靠的是心灵的感知。

因为应试的需要,学生的作文积累往往只有“英雄谱”和“名人榜”,这些只需短时间集中阅读或记诵就能完成。语言可以套用,不会有人仔细看,也未必不能拿到“分”,因此经常成为一些老师和学生偷懒的办法。因为应试教学的功利性,也因为违背作文教学的种种机巧,学生反而不关注更有生机的生活,他们的笔下,充斥“古人洋人”事迹,而普通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逐渐淡出了视野,令他们的作文脱离原本应当熟悉的社会生活。写作教学要承载对自我的关注,对他人的关注,对世界的关注,即使仅仅作为基本表达工具,作文也不可能与“人”无关。如果把作文仅仅当成一种简单的纯技术层面的生存能力,那就很可能矮化了写作教学的价值。

我对学生说,“天下”的概念并不遥远,也未必有多么“宏大”,它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身边;心里装着天下,便能从身边透视人间。如果你能关注在学校施工的那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你就能想到成千上万的农村家庭在期待什么;看有关“春运”的新闻图片,你不要对人山人海感到恐惧,能不能想到,这些人全是你的同胞,他们能平安幸福,你的自由与快乐才能有保障,你的努力才能有价值。如果你的心被震撼了,那你就写出来;写出来了,你就能活在人间。

我曾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一件事。我在广西某市见到教育局长,他说:“我今年终于做成了一件事:给山区学校两万多孩子筹到了每天一顿午餐钱。”钱从哪里筹来的?“靠大家支持,有时我也到处‘磕磕头’。”局长说。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劝我先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他担心下一年搞不到足够的钱,孩子们吃不上免费午餐。直到后来,从报上看到该地“三年多来,为农村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很多人为有这样的行为而感动,但也有人无动于衷,认为这是轻而易举的事,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一个中学生把全部精力仅放在考试分数上,他当然不会从中得到任何启示,也不会认为这件事与他有什么关系。当然,更多的学生是会思考的,每当我说起那些平凡的人与事,学生也会感慨地说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那些铭刻在心头的生活景象。如果我们的学生看到了一些人和事,他有可能问教师:“这样的‘生活气息’可不可以写?”

我认为可以写,敢于无所顾忌地写,才像“生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