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乘风破浪”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乘风破浪”

■王建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样才能快速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时代重任?我不由想起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信中勉励师范生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我想,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应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自觉要求。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爱国精神的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1700多万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不忘来时路,党的教育事业薪火相传;一起向未来,立德树人任重道远。有思想上的高度认同,才有政治上的绝对忠诚。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靠教师,广大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带着教育情怀,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相结合,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全面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努力为教育发展贡献更多智慧、更多力量,把不懈追求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和引导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意识到肩负的责任,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果敢勇毅前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但与梦想相拥而行、与祖国一起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生轨迹从未改变。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注定和“艰苦”二字休戚相关,要愿吃苦、能吃苦、不怕吃苦,要勇于担当、履职尽责。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教育系统广大党员、教师闻令而动、向险而行,或配合地方政府开展电话调查、入户访查,或参与辖区全员核酸检测服务,或深入封控区开展防疫志愿服务,或开展线上教学,他们战斗在一线、坚守在一线、奉献在一线,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我们看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屹立,一个个党员、教师挺身而出,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经受了磨练,也收获了成长,人生闪耀动人的光芒。《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对学生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方能以师为镜。新时代的教师,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淬炼过硬本领。行动是最有效的磨砺,攻克一次难关就能得到一次成长。广大教师要强化责任担当,打破路径依赖,突破既定思维,练就担当作为的真本领和硬功夫,在实践实战中琢璞成玉,在真刀真枪中淬炼成钢。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广大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常教常新,我们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与人为善,心胸宽阔、格局宽广,善于看到他人长处,乐于看到他人进步,打造一个个温暖的教育团队,营造比学赶超、互促共进的教学氛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矢志奋斗,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作者任职于句容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