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阅读的三重境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育阅读的三重境界

■孙建友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三重境界,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重境界将“渐修”与“顿悟”辩证地统一起来,直达一个圆满飞跃的艺术过程。笔者以为,教育阅读也有着三重境界,谓之读懂、读通、读明。

读懂,于细读文本中明晰主旨。读懂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装懂就必然要闹笑话。譬如一教师执教《九色鹿》一文时,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处罚调达。学生七嘴八舌,群情激愤。听课者普遍认为教师善于调动课堂氛围,学生踊跃发言,教学效果显著。殊不知,会听者看门道,不会者看热闹。《九色鹿》是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的,讲述了释迦牟尼的故事,体现了舍己救人的理念。教师的引导显然与故事主旨不符。读懂,须于细读文本中明晰主旨,不偏不倚。

读通,于系统阅读中把握整体。不懂则不通,懂则通,通则达。读懂是读通的前提。何谓“读通”,即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方式和叙事线索。这就要求阅读者在阅读中按图索骥,把握文章“线索”或“脉络”,知“头尾”,明“始终”,熟知文章板块之间的关联。比如阅读《红楼梦》这部名著时,我们就能够看到,曹雪芹较为智慧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惯用的单线结构叙事方式,采用了更为复杂多变、多种线索相互交织、彼此制约的网状结构。相较于《水浒传》《西游记》等单线发展的长篇小说,曹雪芹开创性地采用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它为复杂多样的众多人物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活动舞台,表现出了作者非凡的艺术才思。这样积累的整本书阅读经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丰富精神世界。

读明,于思辨阅读中启智增慧。新课标提倡设计“思辨性与阅读表达”任务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如围绕“洪灾”这一主题,教师可选择《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两本绘本故事设计阅读任务群。对于思辨性问题设计,聪明的执教者往往不会设计“在大洪水面前,你更喜欢哪一种解决方式?”这样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会更为理智地提出一些包容性问题:“大禹和诺亚应对洪灾的方式各有优点和不足,你能比较一下吗?”这样的问题具有包容性,学生会在阅读中一点点地走进故事、走进人物,会在比较中较为全面地认识影响人物抉择的诸多要素,更能够认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都有求存的勇气和智慧。这样的阅读才会启智增慧,更有价值。

读懂、读通、读明,方可直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的求学境界,拥有“读”行天下的精神气魄。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校长,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