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用“活教育”理论鼓励幼儿探究
■朱芸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身边的事物。“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要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幼儿从自身的生活和经验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真实操作、亲身体验、相互分享等形式,产生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从而逐步获取知识和技能。
源自生活,捕捉课程主题。教师需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大自然、大社会”资源,善于捕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以幼儿为主体,以体验为宗旨,以游戏为载体,从他们感兴趣的人、事、物出发,建构适合其年龄特点和个性需求的活动。笔者在观察幼儿与棉花的互动过程中,发现棉籽的生长发展规律是幼儿学习自然和生命教育的活教材,决定充分挖掘棉籽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为助力幼儿发展,笔者启动了一场以棉籽为核心的探究活动,让课程变得灵活,让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
追随幼儿,记录课程内容。核心主题的确定,是活动开展的前提,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兴趣走向,是活动实施的重点方向。教师作为观察者和陪伴者,应退到幼儿身后,忠实地记录孩子的需求和学习所得。幼儿在充分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能通过亲身体验感知一定的知识,获取生活经验。探究活动要突出科学探究的特点,鼓励幼儿进行充分观察,引导幼儿通过对比、交流,发现问题,满足求知欲望,让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把握兴趣,推动课程发展。课程除了要把握主题活动的基本共性外,更要随时记录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把握课程走向,凸显探究特点,让幼儿在自主体验的氛围中积累相关经验,掌握探究技巧,培养探究品质。“课程游戏化”启示教育者,要始终聚焦幼儿,激励其积极思考、主动表述、乐于操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催生新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让幼儿在自主体验中获得技能,通过探究活动推动课程的发展。
抓住契机,提升课程内涵。大自然这本教科书不仅教会了我们感知、发现和探索,更教育了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轮回的棉籽”又将给幼儿带来怎样的成长经历呢?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让幼儿感知不一样的生命之旅。这种自然探究活动积淀而成的课程,追随、引领着幼儿的步伐,能“捕捉”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程中作为陪伴者、支持者、观察者和合作者,要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探究获得生活经验,构建知识体系。
在以后的工作中,笔者将继续围绕“活教育”理论,引导幼儿灵活成长,助推幼儿园课程灵活发展。
(作者系丹阳市折柳中心幼儿园教师,丹阳市教育宣传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