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统编教材,构筑理想课堂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走进统编教材,构筑理想课堂

——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

■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董艳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上课之前,我就在思考: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设计是统编教材的两条主线,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教材解读

针对统编教材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要教的就是“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人文思想,培养人文情怀,获得表达方法,将阅读指向表达。

纵览小学语文各年级教材中人物单元的教学任务,四年级上册要求“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四年级下册要求“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品质”,五年级下册要求“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六年级下册要求“从外貌、神态、言语等多角度多方面体会人物品质”,不难看出,对于人物单元的教学,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上是以动作、语言、神态为关注点,逐步提高要求,拾级而上,终达目标。

下表为《青山处处埋忠骨》所在的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字词句、阅读、书面表达等方面提出的教学总目标。

不难发现,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人文主题,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重在“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些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所在。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基于历史的文学创作,描写了毛泽东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在艰难抉择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泽东身为父亲的真实情感和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博大胸怀。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可概括为失子痛和抉择痛。

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用常用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但在细节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在表现失子痛时,作者写道:“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在表现抉择痛时,作者写道:“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两处细节用寥寥数语体现了毛泽东内心的失子痛和抉择痛。

从课程标准的纲领性要求,到小学阶段各册教材在人物单元的教学要求,再到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总体要求及单元各篇文章的教学侧重,最后回到《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对于“教什么”,我的心中已渐渐有了答案:人文主题上,渗透责任担当,师生共同学习体会毛泽东失子的悲痛之情和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博大胸怀;语言要素上,通过品读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内心复杂、矛盾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学生该怎么学呢?

在语文要素的目标实现中,小学语文各年级教材中人物单元的教学任务通过阶梯式递进,已经帮助五年级学生铺设了起点。在通过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和品质后,学生能够近距离亲近、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语文要素“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

有了起点,他们会怎么学呢?

朗读怡情是首选。说到朗读,若是只能想到大声地读,就会限制学生的预习效果。朗读应当是有感情地读,学习这篇课文更应该如此,在充分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之后,有感情地朗读方能抵达目标。

默读思考是第二选择。学生们最爱在默读中思考,但如果缺少动笔习惯,思考往往是流于表面、转瞬即逝的。所以,默读批注还要教方法,要联系上下文深度理解课文内容。此外,老师不布置写文章,学生也不会主动去写。所以,读写结合应当在学习中提上议程。

教法预设

回到《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在实际教学探索中,我认为应当做到以学定教,以教领学。

习作前移,读写结合。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也是运用在阅读中习得的方法来写一个人。我把课文《他  了》前置到本文学习之前,让学生先试着写篇人物草稿,日后随着本单元学习的深入,逐步以习得的方法修改文章。

独立穿越,任务式预习。课前我设计了预学单,让学生先独立地与文本对话,通过自学,建立独特的阅读感受,把起点再提高一些;共同学习中,我设计了共学单,目的在于通过倾听补充,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多种读法,体会人物内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体会人物内心,理解人物品质,领悟人物形象,阅读是最有效的方法。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节,读出毛主席的失子痛、抉择痛;品读关键语句,读出毛主席的博大胸怀;补充资料互文读,读出毛主席的责任担当;拓展延伸读诗词,读出毛主席的伟人风采。通过“读”,全方位吃透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希望这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