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颖:着迷于“每一个”的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余颖:着迷于“每一个”的成长

■本报记者 王丽

个人档案

余颖,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获评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获全国第四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评比一等奖、南京市首届教学技能大赛小学数学组第一名。受教育部派遣赴香港担任教学指导教师。受聘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导师,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成果获省部级成果奖,出版专著2本,编著成果6本,发表文章百余篇。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说起这两所学校,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界没有人不仰慕:那是斯霞老师和李吉林老师工作过的地方啊!是的,两所学校分别诞生了“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和情境教育。在这里,两位儿童教育家心许儿童,从教一生。

今年暑假刚刚履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的余颖无疑十分幸运。她在前两个教育时空,先后与两位名师大家相逢,深得其智慧和品格滋养——南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通师二附执教8年,面获李吉林老师亲炙;调到南师大附小后,与斯霞老师共处一园,耳濡目染“斯奶奶”品行风范。

秋日午后,记者来到北小,一头短发、身着白色西装的余颖迎上来。外表爽利干练,言语却和顺温婉。她回味名师大家的如风温煦,如水润泽,讲述自己的教育行思。33年来,余颖以“为儿童研究儿童”和“童心母爱”为底色,传承“爱的教育”,深耕“爱的课堂”,不断探索以生命成长为基点的教育本质,生发、阐释并践行对儿童、对教育爱的理解,丰厚了其中内涵。

童心和爱,

润染了教育底色

和大多数年轻教师一样,余颖经历了青涩的开始。1989年中师毕业,她回到母校通师二附,熟悉的环境却让这位新手教师只想当逃兵——课上不下去,只能备5分钟。面对个头差不多的学生,17岁的她还常脸红。

天生不服输的个性,敦促她暗自激励:坚持!她从老教师那里“现买现卖”,又钻进书堆,渐渐有了一些为师的自信。

入职第二年,通师二附率先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为每个年轻人安排了一位师傅。李吉林老师担任总导师,常常召集大家谈心,布置任务。在李老师的带领下,余颖和教师们被逼着不断向前,为一个项目或比赛经常切磋到凌晨一两点。

余颖慢慢站稳了讲台,她还发现,参加学科赛课、班队会比赛、广播操比赛、运动会等校级赛事,极大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从中,她积淀出后来担任学校管理者的最初体悟:要多给年轻教师奋斗切入点和主题任务。

1997年,余颖工作调动来到南师大附小,与年逾八旬的斯霞老师同在一个园子。“斯奶奶”每天的日常,就是听老师们的课。她穿着朴素,常站在班级后面窗户那儿,不惊动任何一个人,默默地听,默默地看。

1999年,余颖获得全国第四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评比一等奖。十年磨一剑,她却陷入新的迷茫:有初为人母的牵挂,还有重返课堂的生疏,更有面对新课改的转型困惑。

在反思中余颖发现,一个词伴随自己的教育历程,那就是“儿童立场”。李吉林老师坚持“为儿童研究儿童”,斯霞老师一生践行“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

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余颖开始将目光真正投注在课堂里活泼泼的生命个体上,并尝试一条切己之路——透视课堂话语,走进孩子们心灵。

她申请带一个大循环班级,每天用录音、用纸笔记录课堂教学,课后一遍遍回听。寻找对话策略,探求建立对话场域的路径;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说话,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学会利用宝贵的错误资源。

大“余”前导,小鱼从游。为师者的强势锋芒渐渐消失了,孩子们迷上了数学。

回听坚持了10余年。其间,余颖花9年时间为6年课堂教与学写了一本书《走向对话——大鱼老师和48条小鱼的数学课堂故事》。轻磕一脚入正门,多挖一锹真金现,懒惰老师惊喜多……数十个生动案例,展现了儿童眼中的数学世界,以及余颖如何一步步走入儿童的世界。

实践要“一直向前”,而思考既要“向前走”,还要“回头看”。在日积月累的写作和阅读中,余颖梳理和确立了自己的儿童观和教学观,同时,展开对“爱的教育”当下意蕴的阐释和践行。

余颖和南师大附小老师们一起,用儿童视界反观教育教学,在学生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进程的评估调控等方面开展研究。同时,将“童心母爱”中的儿童观拓展为“把儿童当作儿童、以儿童的力量生长儿童、为了一切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引导儿童的学习,以课程为媒介,以课堂为生命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走向课程创生。

为了儿童的当下,

为了儿童的未来

南师大附小校园里有一块石碑,上面有一个大大的鲜红的“爱”字,这是斯霞老师的手笔。“爱”,不仅刻在石碑,更深深镌刻进一代代师生心田。

建校阶段,时任校长李瑞清提出“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观点,成为学校“爱的教育”思想萌芽。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斯霞老师为代表的教育者,提炼形成中国基础教育宝贵财富“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沐浴“霞光”,陈树民、王先炯、闫勤数任校长和千百位教师,着力构建以“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为支撑和引领的“爱的课堂”,并将基本理念和核心主张概括为“源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

2015年,余颖担任校长,也担负起学校在新时代落实“童心母爱”育人追求的职责。在梳理校史和一遍遍重读斯霞后,余颖认为,“童心母爱”是既“向上”,同时兼具“实践性”的教育学。研究并实践“爱的课堂”,是对斯霞教育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发展。

一方面,赓续南师大附小“实验”和“研究”的办学基因,另一方面,基于小研究、小伙伴和小游戏“三小”教学改革形塑的良好生态,余颖开启“着迷于成长的学校行动”,以“召唤生长”为特质深化“爱的课堂”,研究三级课程实施效度,考查真实学情,引领教学品质和课程内容变革与提升。

评价即导向。余颖和老师们从“尊重、赏识、支持”三方面,设定关注过程与增值的20条标准,还有一系列指向过程和行为的指标,让评价成为“与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温和引导,给孩子们营造“免于恐惧、安全感满满”的学习环境。

2018年,南师大附小低年级全面放弃纸笔测试,以“乐评嘉年华”为名,系统构建“为了儿童的当下和未来”评价体系:以各学科课程年段目标为标准,打破学科壁垒,创设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在表演、朗诵、操作、游戏中体验“玩中考、乐中评”。

南师大附小铁北新城分校校长袁媛曾是这项改革的牵头人。在她看来,“乐评嘉年华”是以评价主题驱动学生持续学习,并提升能力素养的“动力泵”。“它弥补了纸笔测验的局限性,老师们也渐渐从中描绘出学生终身学习应有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爱的教育”要通过课程自然而然地传递和表达。余颖坚守“爱”和“儿童”两个核心词,与老师们一起规划、推进与实施戏剧课程、活动课程、访学营等综合性课程,为孩子们创造富有意义和童趣的校园生活。比如,在游戏课程开发中,余颖认为,“玩”是小学年龄段孩子的天性,游戏出现身影最少的恰恰是数学学科。于是,学校将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融通,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数学小游戏”,孩子们在感知、体验、巩固三大类几十个游戏课堂中,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就是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余颖说,当一个孩子对一件事情欲罢不能、孜孜不倦地反复琢磨时,你就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以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育人指向,南师大附小学子不仅在历次省级和市域学业水平监测中名列前茅,在体艺科信等国内外赛事中成绩突出,而且有温度,有素养,有后劲,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被誉为独特的“附小现象”。

相互成就,

教师成为“卓越的每一个”

“每一个教师的教育史汇集成学校教育史。”余颖说。这是她自我成长与发展历程的感性回望,也是她作为“童心母爱”教育思想阐释者生发的主体意识,更是她作为一所学校领头人“努力把教师的成长当做最高荣誉”的主动实践。以“斯”为帜,余颖提出“卓越每一个”,将“促进每一个的成长”确立为学校管理的组织、机制及行动核心。

在余颖看来,学校管理需要“向上维度”,聚焦全体教师精神层次提升,如举办“斯霞年度人物”评选,引领大家像斯霞那样为一辈子当小学教师而自豪。落实到课程教学中,横向上聚焦跨学科异质团队组建,寻求团队差异性资源的最大化运用;纵向上聚焦同学科、同职龄、同角色团队,抱团共进。

多维团队的组建,使得每位教师在纵横“格点”上至少是两个团队的成员,同质组员彼此观照,异质组员共溯深远。

余颖将教师发展策略表述为“每一个‘你’都很重要”。这个“你”,既是团队独特的每一个,也是催生合作的挑战性任务,还是促进成长的关键性问题。基于职龄设置“教师成长班”,就是推进关键阶段的关键人群持续发展的创新之措。

2016年,潘越从南京晓庄学院毕业,随即与南师大附小30多名同职龄“小萌新”进入“附小未来2班”,打磨一个教师的样子。3年后她迈进“附小未来1班”,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获得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并获评“区青优”。又一个3年,她跨进“卓越班”,开始提升课题研究力。她说,在“接力”帮助职初教师中,仿佛看到另一个成长的自己。

“循”和“变”,是所有名校必须回应的课题。余颖的回答,紧扣“成长”。

2014年,南师大附小与珠江路小学合并。校区扩大了,文化如何相融,师资如何善用?余颖变革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每个级部设1名级部主任,相邻两个年级则为“段”,配置1名段长。级部主任是“小校长”,段长就是“中校长”,全方位负责相应年级的学生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

放还责权利,激发出百年名校的组织力量,促进了各个层面责任人角色重建。潘越、潘喆、张月、孔琦、黄佳莉等10多位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谢丽等50岁以上的“老”教师晋级晋升,步履不停。

名家大师的精神浸润,扎实渐进的实验建构,解放“群脑”的管理优化,南师大附小教师焕发出蓬勃生长力: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展示跨学科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举办音乐会、足球嘉年华,在“小人国微电影”“天赐神虫”活动中实现STEAM项目迭代。近10年来,该校教师团队获得3次国家级奖项、8次省教科研教学成果奖,出版专著10余部。

“教师的成长与儿童的成长相互成就。”余颖说,教师是生长型职业,教师发展本质是生命的成长。

余颖正师从南京大学吕林海教授攻读教育博士学位。2012年赴香港担任教学指导教师,2013-2014年到玄武区教育局挂职,这两个经历使她体认到,要有“大教育”视野。即知天命,余颖已超越学历功利价值,关注的是“打开校门”办教育,将现代组织治理精髓迁移至基础教育。

“重返校园”,既是余颖自我成长的新篇章,也是她秉持“达人”使命的另一次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