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对话

记者:您如何理解“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它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余颖:“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在我看来,它有3个维度。第一,“童心母爱”发现并找到了儿童,建构了在“童心”和“母爱”观照下的师生关系。第二,“童心母爱”是教师应当具有的专业品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第三,“童心母爱”是儿童成长中最可依助的教育资源。

在以往的儿童研究中,存在“书斋中的研究”“实验室里的研究”等问题。我认为,“童心母爱”始终基于教育实践,坚持在教育的真实情境中关注儿童、研究儿童、教育儿童,这更是对儿童研究和教育国际走向的一种补充。我们成立了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相关理论。我相信,“童心母爱”必定会成为中国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记者:为什么您以“评价”为抓手,推动儿童能力与素养的持续发展?

余颖:20世纪50年代,斯霞老师用5年时间带领学生学完6年课程之后,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和区域教研部门对实验班学生做语文能力测评。结果显示,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发展势头良好,有些项目的成绩超过了六年级学生。

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思考“评价究竟是为了什么”。指向甄选,必然要分出三六九等;指向激扬,必然关注过程及品质;指向全面,必然多维而丰满;指向生长,必然关注能力及素养。教育是后天的引导与改善,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应聚焦学生的增量成就,而不只是关注学科成绩的高低。支持儿童一生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其自身能力与素养,因此,必须以此为旨归改进完善学校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基于此,我们试图构建既匹配自身育人理念,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了解儿童能力结构,把脉儿童学科素养,助力儿童综合素养持续发展。

记者:今年您接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到这所以课程改革为鲜明特色的名校,您有什么办学设想?

余颖:对这所同样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处于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前列的学校,我抱持的是尊重和谦逊。暑假期间,我找了许多老师聊天,了解学校文化。在秋季开学全体教师会上,我阐述了三个办学定位,一是“于这所学校生长”,二是“以不变的理念来发展学校”,三是“每一个‘你’”都很重要。我的思路是,在团队共进中成己达人。我和老师们交流时表示,我不做文化植入者,将努力和大家一起,弘扬“心心相印,情智共生”的办学理念,共创“求真”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