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书写青春担当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雪域高原书写青春担当

■本报通讯员 刘博

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一片寒风刺骨的茫茫雪地上,一个年轻人正用尽全身力气将测量仪扎入土里,在这方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三分之一的雪地中,每完成一次操作便要大口喘气。寒风夹杂雪粒劈里啪啦地往他的脸上击打,每走一步都要艰难地从一尺厚的雪地里把脚拔出来,再踏进雪中。

这个年轻人是中石油管道局的易鉴政,也是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毕业后,他主动请缨去西藏一线最艰苦的地区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母校“责任”校训。不久前,2022年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人物名单公布,在这份全省仅10人的名单中,易鉴政名列其中。

一直以来,参与创新创业赛事在常大校园里蔚然成风。正是在学校浓厚创新创业氛围的感召下,自大一起,易鉴政便活跃在大大小小的双创竞赛中。“前两年的双创竞赛,在奖项方面我们团队几乎一无所获,但当时只想把这件事做好,不论输赢,全力以赴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易鉴政说。

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经过数百个日夜的鏖战,易鉴政和团队成员终于站在了全国大学生科创赛事的最高领奖台——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易鉴政负责的项目“有杆抽油泵人工智能诊断控制系统”荣获全国二等奖,实现了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在此项比赛中零的突破。

“大学4年里,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和同学泡在实验室里研究课题。他还以学院科协主席的身份,号召同学们一起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比赛,从项目发起、组织到宣传、比赛,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他的付出。”易鉴政所在学院辅导员魏锦扬感慨地说。

2020年6月,易鉴政凭借大学期间的优异成绩被中石油管道局录取,分配到江苏省徐州分公司工作。当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并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看到这一报道,易鉴政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时正值入职培训,领导介绍了公司在西藏建设的国防战略项目。得知这一难得机会,我主动找到领导,表达了想要参与该项目的强烈意愿。”易鉴政回忆说。在和家人进行充分沟通后,他终于赢得了父母的支持,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援藏之行,成了该项目最年轻的职工。

工作第一站便是驻扎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兵站——唐古拉山兵站。海拔5000余米的唐古拉山被誉为人类的“生命禁区”,早上下雪,中午狂风,下午曝晒,傍晚冰雹,一日四季,全年平均气温仅零下4℃,还有低达零下45℃的极寒天气。在这里,大声说话和快步走路造成的窒息感,会让心肺剧痛,难以动弹,驻扎的兵站附近还常有凶猛野熊和野狼出没……

易鉴政没有放弃。他主动负责极为艰苦的测量工作,两年来累计徒步踏勘190余公里,测量翻越海拔5279米的雪山,走遍了项目所在的雪山、沟壑、沼泽。他还在工作之余查阅相关工程论文、技术工法和国标规范,与同事通力合作,大胆创新,撰写了单项穿越施工方案、地下关键障碍物穿越方案,并在现场蹲守数小时验证方案可行性。最终,这些方案被证实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和成本。

入职两年多来,易鉴政荣获“全国大学生基层就业人物”“管道局‘十三五期间’优秀新员工”“CPNG工程攻坚标兵”和“CPNG工程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援藏项目进入完工阶段,易鉴政选择继续留在西藏,长期支援边疆建设。

“上学期间,母校韦忠良教授的‘铁人’事迹一直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攻坚科研、人才培养上,研制出超硬地层钻头,创造出多项行业记录,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树起了一座‘让人生过得更加富有意义’的航向标,我觉得人生当如此。”易鉴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