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扬州职大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本报通讯员 花军 梁孝梅
如何让思政课入脑入心?扬州市职业大学将“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更具含金量和闪光点,更加鲜活、更接地气。
走进车间田间,
用好社会“资源库”
“同学们,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智能制造车间,这条生产线实现了加工设备、控制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的智能通讯与协同工作。”王兆辰说。他是扬州职大机械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他担任支部书记的学工党支部曾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近日,由他主讲的思政课走进了智能制造车间,“10年前,像这样的技术,尤其是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线,在国内还非常少见。”
2012年,王兆辰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企工作,那时大型设备的生产和装配很多还是依靠人工。10年过去了,截至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去年,相关市场全年累计销售工业机器人27万台,10年间涨了10倍多。”王兆辰说。
除了像王兆辰一样的教师,扬州职大的学生也化身主讲人,走到田间地头开设“行走的思政课”。
土生土长的扬州小伙倪峻劼,打小就生活在古运河边,他见证了古运河10年间从旧貌换新颜。他说:“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对古运河展开了生态治理,运河三湾段摇身一变成了风景秀丽的生态文化公园、网红打卡地。”
学生张竞予介绍说,2022年暑期,他和同学组建了“晓轩”先锋科技助农服务队,到田间地头开展智能农机使用情况的调研和指导。“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我将继续运用智慧农业科技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依托红色场馆,
打造思政“金课”
近日,在“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扬州职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仓明正深情讲述张爱萍将军的方巷故事,该校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则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里追忆张爱萍将军的光辉事迹,学习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
“讲给别人听与听别人讲感觉不一样,在整理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我深受震憾。”扬州职大学生宣讲团成员刘佩佩说,红色场馆成为沉浸式课堂,让他们更加喜欢思政课。
“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近日,红色教育基地三湾湿地公园的草坪上传来优美的旋律,饱含深情的歌声飘荡在微风轻拂的古运河畔——该校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邮之声”志愿队及来自扬州市汶河小学、梅岭小学、梅岭中学的学生正在聆听一堂生动的微党课。
微党课的主讲人是扬州职大生化学院学工党支部书记、“邮之声”志愿队指导教师吴美瑾。她先后向在场的学生展示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向雷锋同志学习》《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等6枚邮票,讲述其背后的红色故事,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主题与形式丰富多样,
让思政课“活起来”
日前,扬州职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扬州运河大剧院合作开展“传薪‘剧’力向未来”党建特色品牌活动。活动以教师红剧围读结合演员排演的方式,将思政课搬上大舞台,打造“党建+艺术”融合的特色基层宣讲阵地。活动首期选取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最高奖“文华大奖”的大型话剧《共产党宣言》剧本,由该校马院宣讲员朱雪青进行围读和讲解,带领群众和青年党员重温《共产党宣言》,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创新了理论宣讲的形式和方法,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到群众心坎里。
扬州职大创新形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联动,形成二者协同育人机制。该校医学院积极打造“红医精神”思政品牌,通过专业教授+思政教师合作团队,积极开展“‘红医精神’我践行”系列活动,提炼出“红医精神”+三类课堂育人模式;园林园艺学院根据专业特色确定专业思政目标的创新做法,以网络“云”课堂为渠道,探索“非遗+思政”文化育人机制,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
“我校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涵盖红色故事、红色展览、音乐党课、红色研学、沉浸式剧目、党史知识互动等多种形式,让思政课鲜活又接地气。”扬州职大党委书记马顺圣介绍说,根据不同学院的特点,全校各院系积极开展体验式、情境式、分享式、研讨式思政课程教学。先后组织了思政课微视频比赛、行者路上的微党课、寻访百名党员等活动,用心用情打造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