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专业促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实践出真知 专业促成长

■朱秋红

孟德斯鸠说过:“任何他人的意见或建议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多种动力助推,但内部动力是教师成长的“第一动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需要在专业信念与理想的指引下,不断更新、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培养积极的专业情感与态度,提炼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品质,这是一个不断磨砺、玉汝于成的过程。在我的专业成长历程中,“关注实践”贯穿于始终。

用好听课的“学习场”

听课是听、看、记、思全方位调动感官的过程。听,听课堂教学是否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否体现以学生为本;听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听师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碰撞及课堂生成的精彩内容;听教学过程是否重点突出,教师讲解是否深入浅出等。看,看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担当与表现;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参与程度。记,记录跌宕起伏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的精彩互动、教学中的创意设计等。思,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同时换位思考,如果由“我”来处理,“我”将会怎么做?如何体现和落实新教材和核心素养?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值得认真对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教师才会在习以为常的活动中找到成长的空间。

江阴市级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令我印象深刻,执教者季杨老师以中粮集团的发展作为情境进行设计,贯穿课堂的主线是“谋发展之策,尽央企之责”。季老师先讲了央企之责,中粮集团对贫困地区的扶持,从而引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听完这节课,我深刻领悟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背后都应有逻辑线,既要有生活逻辑,又要有理论逻辑,遵循逻辑并进行课堂设计的结构优化,才能让教学入情入理,有效达成目标。

抓住课堂的“创生场”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核心阵地。教师应当积极改革课堂,做到三个转变: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题海型”向“反思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明确课堂的“三个点”:侧重点、训练点、提升点;关注课堂三方面的研究:要让学生得到什么(明确目标)、学生能够得到什么(注重过程)、学生最终得到什么(教学效果)。以我开设的一节公开课为例,在高中思想政治《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当一朵雪花遇到冬奥会”为主题进行课堂设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雪花遇到中国结,中国结造型雪花诞生了”中,设计了两个分议题:“‘小雪花’各不相同,却美美与共。这一设计理念对各国文化发展有何启示?”“中国结造型‘大雪花’如何体现东方美学与奥运精神的有机融合?”我让学生在“大小雪花”设计的欣赏感悟中,感受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魅力。在第二个环节“雪花的故事——北京冬奥会的中国文化表达与全球传播”中,我也设计了两个分议题:“一朵‘雪花’如何在冬奥会上更好地表达中国文化,进行全球传播?”“如何做一朵‘温暖的雪花’,进行中国特色文化体验区的创意活动设计?”本节课堂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学生由悟道到践行,通过冬奥会文化感悟之旅,带领学生在中华文化和奥运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做一朵“温暖的雪花”,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生者,课堂教学是对教材的二次创生与设计。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蓝本,依据这个蓝本和课程标准,教师应寻找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在教材的逻辑体系之下,依据课程标准、学生需要,创设情境,有效加工,整合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和实施,并融入自己对课程、对生活的理解。同时,课堂应当成为气氛活跃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顺畅地学习,展示自己生命原有的纹理,实现生命的自我成长。

搭建反思写作的“研究场”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育专家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一名教师,你如果只是教书,不反思,不写作,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专业成长就会陷入困境。

我在进行高三一轮复习跨学科教学《新农人的大美田园生活》中,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需要,设计了跨学科问题——我国为什么要推广海水稻的种植?让学生巧借地图,结合地理学科农业区位问题进行探讨。除了考虑地理状况,这一问题还涉及生物遗传工程等方面的内容。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新高考背景之下,我们要注重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深化学生的认知,增强他们对真实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思之于课堂实践,行之于笔,我就跨学科教学“跨在何处”“为什么要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实践形成自己的思考——《“双新”背景下高三“政治+”热点跨科教学探索》,并发表在2021年12月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教学反思有助于积淀专业智慧,教师通过这样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的反思,才会逐渐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和探索者,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形成专业对话的“合作场”

教师可以在专业对话中碰撞出教育智慧。教学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实践活动,正因为如此,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切磋与分享才显得尤为重要。同事随口而出的几句话,就可能让自己“茅塞顿开”,找到专业成长的方向。在课例研讨交流中,我们可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汲取他人精华,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在专业探讨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契合点“和“增长点”。依托于学校课题“创新教学组织的领跑者学习社群建设”,我参加了“领跑者”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这种方式打破传统的学科组壁垒,采用社群化陪伴方式,在研究清单任务驱动之下,提炼教学实践的微课题,开展草根式教科研,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打通了提升学科素养的通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走向综合化。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政治教师、教科室副主任,江阴市教书育人标兵,江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阴市德育新秀,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教科研先进个人)